中华百年经典散文·男人女人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爱之梦
    肖复兴

    肖复兴(1947~),北京人。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等。

    考察艺术家的爱情,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艺术家常常容易处于幻觉和现实之间的混沌状态,便容易将艺术和生活混淆起来,自然,更容易将爱情中世俗部分剔出去,而将其中的浪漫部分膨胀,将爱情过分的艺术化。这是艺术家的幸耶?不幸耶?

    莫扎特(mozart

    1756~1791)21岁的时候,曾经热烈地爱上过一个专事誊写乐谱叫做韦伯的女儿阿罗伊加。莫扎特教她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两人情意相投。但是,当阿罗伊加成为慕尼黑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时,她看不起贫困潦倒的莫扎特。莫扎特却因祸得福,在他25岁的时候,与她的妹妹18岁的妙龄少女康斯坦兹相爱。尽管日后康斯坦兹料理生活的能力很差,却和莫扎特相亲相爱,陪伴莫扎特短暂又艰辛的一生,给了莫扎特温暖和扶持。

    艺术家的生活有时有着惊人的相似,海顿(haydn

    1732~1809)和莫扎特一样也是先后和姊妹俩相爱,结局和莫扎特却大相径庭。海顿爱上卖假发的老板的女儿约瑟芬,同莫扎特一样,也是教她音乐时同音符一起悄悄跳动起爱情的旋律。谁想约瑟芬不肯出嫁,却皈依了宗教,当了修女。海顿最后和她的姐姐玛丽亚结婚。当时海顿已经30岁,她比海顿大两岁。她不仅不懂音乐,将海顿辛辛苦苦写的乐谱草稿当成废纸卖掉,而且骄横任性,经常和海顿大发脾气,以至弄得海顿无法创作,骂她是“地狱里的禽兽”,最后忍无可忍,海顿只好离家出走,一直到死也再无法重新走到一起。

    莫扎特和海顿同样爱情的轨迹,为什么却有着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怨海顿命运不济或海顿脾气不好或不会生活?女人,在艺术家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她不是成全艺术家,就是毁灭艺术家。这原因在于艺术家的心敏感而脆弱,更在于我前面说的,艺术家容易将爱情艺术化,当爱情并非想象中的艺术而成为了俗不可耐的东西时,艺术家就像智商极低的孩子一样,无所措手足了。据说,海顿和妻子长期分居,却一直受着妻子的折磨,当妻子61岁的时候还要向海顿伸手要钱给她买一幢房子。这样的女人,永远是一个不谐调的音符,阴影一样笼罩着海顿的一生,不能成为帮助艺术家飞翔的吹动的风,只能是坠住翅膀的累赘。这样的女人,在普通家庭中也一样起着破坏的作用,但在艺术家的生活中,这种破坏作用尤其严重,因为艺术家比一般人更需要轻盈飞翔的翅膀,或者说更需要有灵性的女人。

    在这一方面,法国音乐家圣桑(saint-saens

    1835~1921)同海顿相似。圣桑是在四十岁那一年和玛丽·罗莱·特佛结婚,婚后生活曾经有过幸福甜蜜的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三年后的一天,他的长子从四楼的窗户掉了下来摔死;六个星期后,他的小儿子又意外在乡间死去。接踵而来的打击,圣桑产生了神经质的恐惧心理。那一年的7月,他带着妻子到风光秀丽的布鲁尔温泉休养。谁知,妻子竟突然失踪。起初,他担心妻子也会遇到意外,四处寻找。可是,几天之后,他接到妻子的来信。在信中,妻子断然地说:“决不返回!”他们开始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分居生活,比海顿和妻子分居的时间还要长。

    我弄不清圣桑的妻子为什么在圣桑最为痛苦、最需要辅助的时候突然出走?我一直没有在书中找到可信服的材料,我无法替他们做出解释。或是圣桑的妻子接连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得神经出了毛病?真是这样的话,可以原谅,但在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或是她忍受不了圣桑当时那忧郁的恐惧症?那这样的女人就难以原谅,圣桑当时正需要抚慰,她却拂袖而去,心肠未免太冷太硬!

    圣桑的心情和创作,因妻子的突然出走,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四十年漫长的分居生活,说明圣桑对她并未完全失去感情,他们毕竟有过三年短暂却美好的生活。但拿这三年和四十年漫长的时光做抗衡,未免太残酷。我想最后圣桑晚年远离家乡,客死非洲,和妻子当年恩断情绝的不辞而别,不是没有关系的。

    当我在书中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我为圣桑而伤感。对那个妻子,我很难理解,对她自然不怀好感。当我再听圣桑的音乐,无论如何不能将他的那美妙悦耳的旋律,和他这痛苦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他的《天鹅》中,隐约听到一丝丝忧郁的心音。而且,也许只是我自己一时的臆想。

    我是一直顽固地认为艺术家的爱情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同男人相比,更具有艺术的气质和品性;只不过,不是好艺术品,就是拙劣的艺术品罢了。如果说艺术是一棵大树,作为男人的艺术家可以是支撑起这棵大树的枝干以及枝干上生出的繁茂的绿叶,女人,哪怕这女人不是艺术家,而只是一般的普通的女人,也是这大树枝头开满的鲜花。缺少了这样的鲜花,大树再枝繁叶茂,也会单调许多,缺少了艺术本该拥有的色彩、水分和韵味。

    同圣桑和海顿相比,李斯特(f.liszt

    1811~1866)和帕格尼尼(n.paganini

    1781~1840),也许是个幸运的例子了。

    李斯特22岁时与美丽高傲的达格沃伯爵夫人一见钟情,伯爵夫人为了他,舍弃了三个孩子和伯爵夫人的地位毅然和当时并非声名大震的李斯特结婚。不仅结婚,同时她还能写一手好文章,常以达纽尔·斯特恩的笔名写一些文章,帮助李斯特的音乐更上一层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