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
程乃珊(1946~),祖籍浙江桐乡,生于上海,女作家。著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
上海女人在公开场合谈及丈夫,向来习惯用第三人称:清末民初时老派点的称“老爷”,市井点的“伊拿爷”,上世纪初上海第一代白领太太,则很文质彬彬地称“阿拉先生”,劳动妇女干脆一声“阿拉男的”,掷地有声,石库门弄堂里的中下等主妇,只是含糊地一声“阿拉屋里厢”,维新派的职业妇女,才大大方方直接用名字称呼自己丈夫,也有个别洋派的早期海归派,一声“达令‘darling’”或“甜心‘honey’”,但一般上海人哪怕是白领夫妇,总还是不大习惯,觉得太过肉麻,宁可叫对方小名。
解放了,一种比大令和甜心更直接更肉麻的称谓问世——爱人,更有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称呼“爱人同志”——其实,在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连电影中都不大允许有男女太过亲热的镜头出现,上海人在社交和公众场合,却用这种太过私人化、太过有感彩的词汇,似很有悖于那个时代的精神。
但事实是,上海人可以将这个一般讲不大容易说出口的“爱人”流利吐出来,连带街道里文化不高的、不大出套的家庭妇女,在严肃的政治学习会上,也可以从容地一口一声“阿拉爱人”,“某某同志的爱人”,还有“某某的老爱人”……只是提到“爱人”两字时,通常都缺乏一种提及这个词眼时该有的甜蜜和羞怯。
上海人在公开场合,“爱人”叫得很起劲,但在两人世界,反而不叫对方为“我的爱人”,哪位老婆如果对着丈夫一声“爱人呵!”,不觉得她有点毛病,起码也会觉得像在念话剧对白!上海男人宁可听自己家老婆一声“十三点”,再带娇嗔地白一眼,那种窝心得意,远不是一声苍白空洞字眼华丽的“爱人”所能传递的。
改革开放后,这个大胆直接的“爱人”称谓,被遗忘了,今日活泼开放的上海女人,反而更青睐一个土里土气的称谓——“老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