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章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下)
    第一节 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劫后余生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爆炸,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给人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战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频繁。欧洲的世界领袖地位失去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战后的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一跃而成为世界霸主。但美国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如黑人的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刺……此起彼伏。前苏联、东欧各国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形成,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局势。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由两个超级大国操纵的地区性战争接二连三。这一切使战后的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已丧失了政治和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被动、冷漠,传统的忠诚、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弛,人们没了信仰,精神崩溃,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既没有自主权,又没有信念,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成了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生存态度,当代人的这种社会心态成了后现代主义作家集中表现的对象。

    2.第四次工业革命

    战后迅猛的科学技术也是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工业被称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各种高科技、高智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并取得巨大的成果。人们已越来越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它日渐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通信仰的对象,并取代了传统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科学化倾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交通拥挤、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科学成果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严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不断加重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现代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种基本关系上已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造成了人与外在世界的严重离心倾向。生存个体在科学编制的机械程序中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深入到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再也没有什么能逃脱这种秩序的控制。在当代,科学不仅奴役社会、自然和人,而且威胁、危害人的生存,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毁灭。后现代主义作家由对科学的失望逐渐上升为对一切理性主义的失望,促使他们从极端的形式主义中寻找答案,进行社会革命和文学更新。

    3.当代哲学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作家都置身于哲学家的位置,其创作有鲜明的哲理色彩。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源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以及两者的交汇和合流。把存在主义理论化、系统化的是德国的海德格尔。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处于烦恼痛苦之中;人同他的生存条件相脱节,面对着一个无法理解的“荒诞世界”。他的这种观点,后经萨特宣扬、阐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极大的哲学流派。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了人的渺、世界的荒诞以及存在的无意义。虽然萨特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但他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悲观主义。萨特的哲学广泛地影响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作家群,成为他们认识世界、体验自我和进行文艺创作的理论依据。

    战后弗洛伊德主义对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是双重的。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正统弗洛依德主义,如泛性论、性恶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在影响现代主义作家之后,继续对后现代主义发生影响。战后,弗洛伊德主义逐渐与存在主义融合,形成“新弗洛伊德主义”.其代表人物如霍妮w基本焦虑”、弗洛姆的“逃出自由”、埃里克森的”自我本质”等。

    4.对“表征危机”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通过切入语言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图像、造型、概念等艺术表征并不可靠,不能再现客观世界和主观意义,它不复具有摹仿现实、反映现状的传统功能。他们由此认定由语言构成的传统文学艺术也是不可靠的,是对读者和观众的愚弄。在他们看来,世界是不真实的,传统是断裂的,具有极大的虚构性,只有下意识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高的真实。而要表现出这种最高的真实,就需要对原有的艺术表征进行破除与创新。这种对“表征危机”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继续沿袭现代主义的反传统道路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伸和发展了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比较起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1.反传统性。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不仅表现在认识论上,而且表现在本体论上,即世界从本体上说是荒诞无序、毫无意义的。因此,后现代主义不仅否定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而且否定社会这种组织形态本身;不仅否定事物的“本质”,而且否定词语的“意义”;不仅否定上帝和人,而且否定规范的文学艺术本身,其逆反倾向发展到了极端。后现代主义在文学观念上的反传统性具体表现是:

    在小说领域,后现代主义作家用“反小说”来反对传统的小说,反对小说有连贯的情节、时间顺序、空间限制、人物性格描经绘、固定的体裁和结构、规范的语言、作品的主题和倾向,代之以“写生”的态度记录客观事件及情境——有的侧重记录人的内心,有的着重写物,人物成为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状态的“临时工具”,且以场景组合代替情节发展,主张在作品中采用“表明视觉的和描写性的明确的词汇”。

    在戏剧领域,以“反戏剧”来反对传统的戏剧,主张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人生;采用无逻辑性、无理性的、看来杂乱无章几乎没有情节的表现手法,表现超时空的事件;设计稀奇古怪、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台词往往是答非所问的对白,没有内容的独白,语无伦次的胡扯,没有语法结构的单词“语言”,甚至根本不用语言。

    在诗歌领域,以“非诗歌化的诗歌”来反对传统的诗歌,以破除语言规范,取消修辞与标点,剪贴不相干的词句,模拟谈话等方法来表现难于捉摸的观念或自我。

    2.荒诞性。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大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它伸人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最隐秘的部分,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而存在于两者的共存”。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这种荒诞意识上方面使当代人陷入深刻的痛苦和孤独的处境中,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不断地反抗这种现实。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塑造的“反英雄”形象,正是他们体验的荒诞感的集中体现。

    3.不确定性。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家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义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是有争议的,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后现代主义作家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4.颓废性。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家“站在毁灭因素的边缘”而完全失去信仰。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把西方的没落看成是整个人类的末日,对整个社会的前途甚至人类存在本身都感到幻灭和绝望,于是表现得愤世嫉俗而又玩世不恭,虽然对现实的嘲讽挖苦十分辛辣,但同时也自我嘲讽,自我流放,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虚无主义的、颓废的思想意识。

    三、文学状况

    在在主义文学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巅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是德国学者海德格尔(1889——1976)提出来的。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开始研究人类生存(存在)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有限和无限、暂时和永恒的综合”,即人的生存于世是有限的、暂时的,但人的存在可以实现“人神统一”,人死后灵魂升天入地。可见生是存在,死亦是一种存在。因此,存在是无限的永恒的。他还认为,人类摆脱现实危机、荒诞、痛苦的唯一出路就是皈依上帝,实现神人统一。由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是在基督教传统启发下形成的,故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基督教存在主义或有神论存在主义。

    胡塞尔(1859——1938)创立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他上承克尔凯郭尔的有神论存在主义,下启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否定“生为人,死为魂”、人的存在无限永恒的迷信观点,但他又承袭了克尔凯郭尔非理性的实质。胡塞尔认为,人的存在主要不是客观的,而是“纯意识”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现象,主观存在是更为重要的现象。这种强调人的意识主宰作用的观点,正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渊源。

    二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的震动和由此引起的思考,导致了以萨特、加缨为代表的一批存在主义作家、思想家的出现。他们的作品由于表现了人对生存条件的真切感受,迎合了战后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因而得以广泛流行。

    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我们今天说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指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到这荒谬世界来,虽然痛苦万分,但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人没有天定的“存在”,后天的“选择“才能造就和体现人的“本质”。

    存在主义文学在zo世纪30年代后迅速崛起,是社会、哲学、文学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二次大战带来全球性的浩劫,使过去的理性、信仰、传统美德丧失了价值。人们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存在?人的存在有何意义?人怎样求得存在?正当善于思考的知识分辛苦闷彷徨的时候,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送来了“灵丹妙药”。

    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作者往往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宣扬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存在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或主张“出世”,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克尔凯郭尔《生活道路上的各个阶段》);或主张“入世”,对荒谬世界作有限度的斗争(萨特《死无葬身之地》)。或主张。混世”。以荒唐的行动对抗荒谬的世界(梅勒《一场美国梦》)。这些人物体现出来的人类“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观点,一方面是对荒诞社会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散布了无政府主义情绪。

    “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的,却被现实所捉弄。人与人的关系,就如《禁闭冲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在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萨特、加缨的许多小说是“荒谬世界,人生痛苦”的哲理形象化;萨特的“境遇剧”多是“自由选择”的哲理图解。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用意识流技巧。加缨的《局外人》则是传统手法和现代派手法并用。

    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缨、波伏瓦、梅勒等。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与萨特齐名、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10岁时父亲在欧战中阵亡,全家靠母亲做女仆度日。不久,母亲又去世,他被孤儿院收留。此后加缨半工半读,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毕业后热心戏剧,组织“劳动剧团”,亲自写剧本,扮演角色。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加缨参加巴比塞等人领导的反法西斯运动。19m年加人法国**,后因法共改变对阿拉伯人的态度而**。第二次大战前夕,加缨积极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法国获得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

    加缪和萨特交往甚密,但后来因意见不合,两人距离越来越远,终于引起激烈论战,导致友谊破裂。1960年,加缪死于车祸,时年47岁。

    加缪的创作始于30年代末,四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有:《局外人》(1942)、《西绪弗的神话》(1943)、《误会》(1945)、《鼠疫》(1947)、《卡里古拉》(1948)、《正义者》(1950)、《陷落》(1956)等。1957年,因他的作品“揭示了当今人们的良心提出的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的创作,着重表现世界的荒谬和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可理解;表达改变这种荒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愿望。但他也感到这种生存境遇难以改变,作品透出一胜悲观情绪。这种情绪,是战后西方世界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因此,加缪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欧洲甚至全世界当代人的代言人和一代人的良师益友”。

    《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说了许多无所谓的话,做了许多无所谓的事,萌生了许多无所谓的念头。但他始终处在矛盾之中,说过、做过、想过“无所谓”之后,又后悔。对死刑,莫尔索似乎也无所谓,“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过去是幸福的,现在还是幸福的”。但求生的幻想又不断地在他脑海中出现。莫尔索那些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表现,是一种在荒谬世界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对现实恶势力的揭露。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宰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

    《鼠疫》用象征手法写成。鼠疫象征德国法西斯侵略。奥兰城市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征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奋起抗疫象征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里厄医生不仅是位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个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英雄。他不知劳累,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到凌晨;他不信宗教关于鼠疫是神降灾于奥兰城的说法,坚持以科学治鼠。妻子生病在外地,他也不愿离开战斗岗位;就是得知妻子病重甚至病故,精神受到莫大折磨时,也强忍悲痛,坚持斗争。当鼠疫退出,奥兰城对外开放,全城欢声雷动时,里厄医生都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毒苗仍然潜伏,说不定灾难会卷土重来。

    《鼠疫》同《局外人》都描写了世界和人类生存条件的荒谬,但主人公与荒谬社会斗争的方式和情调不同。莫尔索是以荒谬对荒谬,里厄是用科学对荒谬;莫尔索是“30岁死或70岁死都没有什么大关系”,里厄是要使人们活得更久更好。同是存在主义作品,淡妆浓抹不一样。从莫尔索这个局外人到里厄这个局内人,反映了加缪认识的飞跃。

    西蒙赐·德·彼伏瓦(1908——1986),法国女作家。1929年与萨特结识,志同道合,成为终身伴侣,却不结婚。

    1943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小说是以她和萨特自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女客》(1943)。故事围绕一男h女的感情纠葛展开。青年情侣皮埃尔和弗朗索瓦兹同情并援助一名叫萨维埃尔的“女宾”。他们一起生活,后者竟反客为主,过着三位一体的生活。原来的“女主人”的爱情嫉妒心理战胜了友谊,于是三位一体解且男的人伍,原女主人乘原女客人熟睡之际,打开煤气,企图毒死她。小说表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危机,爱情中的嫉妒心理被描写成人的天性,“三位一体”必然酿成悲剧。

    彼伏瓦比萨特的存在观要乐观得多。她说:“存在快乐,应该使人人都感受到,应该时时刻刻感受到。”为此,波伏瓦写了一些女性与男性争平等的作品,如《第二性》。她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反映了女权主义者的心态。

    诺曼·海勒(1923一)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属犹太血统,憎恨美国种族歧视,参过军,对美军内情颇为了解。1946年退役后从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裸者与死者》于1948年问世。他从50年代起接受存在主义影响。《黑人和白人》(1957)可说是美国存在主义的宣言。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主张“粗野”暴行、无政府主义的疯狂的黑人形象,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反抗种族歧视的心态。《美国梦》(1965)是梅勒的代表作。主人公斯蒂芬·罗杰克是个没有奋斗目标的叛逆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32小时内谋害妻室,奸淫女佣,到夜总会放纵**,并成功地转危为安,荒唐可怖。主人公的“存在”与“放纵”同义,反映了美国暴力犯罪有增无减的社会现状。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例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荒诞派没有统一组织,没有共同宣言。1961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存在主义哲学取代了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上帝死了”.“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们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不合理的、丑恶的,人的存在与否都是荒谬的,人生既无目的,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人被荒诞的世界包围、挤压,已不复为人,成了“非人”;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恶梦。因此,荒诞派戏剧彻底破除了传统戏剧的戏剧性、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致力于把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用以表现荒诞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生。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龙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

    荒诞、抽象的主题。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贝克特的《剧终》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或失明、或瘫痪、或患不治之症,“周围是茫茫无边的太虚”,人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浪,孤苦伶仃;尤奈斯库的《新房客》里,家具堵塞了大楼的各个楼梯,继而堆满了整个舞台,最后把房客“淹没”,表现了物对人的挤压;品特的《送菜升降机》表现了人在外界的威胁下朝不保夕的悲哀;阿达莫夫的《大小手术》中,主人公“逐场”失去胳臂、大腿,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莫名其妙的仇杀;让·日奈的《女仆》里,扮演主人的女仆忘了自已真正的身份眼毒身亡,表现了“自我”的丧失。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溉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贝克特的作品推出的是一些永无休止地等待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白痴、瘫痪病人、半截入土的人;尤奈斯库的作品推出的是一些又聋又哑的演说家、会生鸡蛋的女人、长着三个鼻子的姑娘;阿达莫夫的作品推出的是缺臂少腿的残废和被电子操纵的台球台子。荒诞派戏剧通过这么一些支离破碎、荒诞怪异的形象,表现了一个无头无尾、毫无意义、周而复始的人生恶梦。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像《秃头歌女》中的那口疯狂的大钟,它在应该响的时候偏不响,在不应该响的时候却随心所欲的胡乱敲打,刚刚敲过17下,随即又敲3下,最多的一次居然一口气连敲29下,钟声时高时低,就像一个神经错乱的人,有时突然猛敲一下,使观众心惊肉跳;《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15年前死去的尸体不仅没有腐烂,相反还冒着热气,并且以几何级数无休止地增长,竟破门而人,把阿麦迪夫妇挤出屋外;《责任的牺牲者》里,当咖啡端到王个人的面前时,数以百计的杯子像山一样堆积起来,使人惊诧不已。此外,装人的坛子,住人的垃圾箱,摆满舞台的椅子,女人下出满屋的鸡蛋.灯光布景制造的成千上万奔腾的犀牛和无数倒塌的建筑物等等,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荒诞世界中的人的尴尬处境感到无法忍受,经久不忘。

    尤奈斯库(9112一)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1912年生于罗马尼亚,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度过的.1925年回罗马尼亚,因为他讨厌他周围的人像染上了瘟疫似的染上了法西斯狂热。1938年赴法国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并定居法国、他经常看戏,对戏剧逐渐反感,认为传统戏剧是虚伪的陈词滥调,应该“冲政墨守成规的‘传统主义’的桎梏奔向自由天地”,宣称戏剧是“内心斗争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图”。尤奈斯库写了40多部剧本,主要有《秃头歌女》(1950)、《未来在鸡蛋中》(1951)、《椅子》(1952人《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新来的房客》(1953)、《不为钱的杀人者)(1957)、《犀牛)(1958)等等.

    《秃头歌女》是尤奈斯库的成名作,写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莫名其妙、使人倒胃的交谈.史密斯夫妇闲谈中提到他们的朋友博比·沃森,说博比·沃森的妻子也叫博比·沃森,两人长得完全一样,以致分不清谁是先生.谁是太太。博比·沃森的妈妈、叔父、姑妈、儿女等等亲属都叫博比·沃森,而且所有的博比·沃森都是商店推销员。通过这些不知所云的谈话,旨在说明人的个性、本质已消失在群体之中。而已到老耄之年的马丁夫妇却形同路人,当通过一场离奇古怪的谈话后.才恍然大悟他们是夫妻,似乎还生过一个面目奇怪的女儿。观众由此可知连夫妻间都难以沟通,更何况世人!剧中不但没有秃头歌女.甚至连长头发的歌女一个都没有;只有那口疯狂的大挂钟。整个演出,从剧名到内容到形式,里里外外、彻头彻尾荒诞不经。

    《犀牛》写的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突然流行一种犀牛病毒,染上这种病毒的人就立即变成了犀牛。观众看到满台的人一个个变成了犀牛,只剩下贝兰吉一个人没有变成。这种绝对的孤独感,使他悔恨自己没有变成犀牛,但为时已晚。该剧重在表现在习惯势力影响下人的“异化”。

    阿达莫夫(1908——1970)长于发掘处于烦恼、神经失常状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受各种形式——父母、上司、权力、技术的“压迫”和“各人命运的同一性”是他的剧作的主要内容.他的重要作品有《浅陋的习作)(1950)、《进犯》(1950)、《大小手术)(1950)、《拉纳教授》(1953)和《弹子球机器)(1957)等。

    让·日奈(1910一)把戏剧看成是控诉社会的手段.他的剧作有意美化罪恶,颂扬黑暗.在他的笔下,邪恶成了美德,监狱成了天堂,凶手成了圣徒,妓院美不胜收,因此、他的剧作被人称为“对社会抗议的戏剧”。其主要剧作有《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和《屏风》(1961)等。

    英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品特(1930——)。品特于1930年生于伦敦一个犹太裁缝家,18岁进皇家戏剧学院学习,20岁开始创作并登台演出。主要作品有《一间屋》(1957)、《送菜升降机》(1957)、《生日晚会》(1958)、《地下室》(1966)和《昔日》(1971)等。他的作品着重表现外界对人的挤压与威胁,有“威胁的喜剧”之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