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是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编年史式作家。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苏联人民、尤其是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等历史时期丰富多彩、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的生活,反映了各个历史转变时期尖锐、激烈的社会斗争。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渗透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半个多世纪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是苏联人民命运的艺术体现。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申斯卡亚镇克鲁齐林村。母亲是农奴女儿。父亲是“外乡人”,有许多藏书,肖洛霍夫从小受到了文学熏染。顿河两岸的草原风光,哥萨克人的劳动、生活、习俗,以及他们开朗而勇敢的性格,独特而丰富的语言,都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肖洛霍夫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育了这个哥萨克后代的情操,赋予了作家以卓著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
肖洛霍夫只上过4年教会学校,由于1918年内战爆发而辍学。1919——1920年,他目睹了革命后顿河上游地区发生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哥萨克反革命暴乱。1920年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建立后,年仅15岁的肖洛霍夫立即投身到红色政权做革命工作,曾担任卡尔全镇革委会的办事员,参加过征粮斗争,同白匪在草原上进行战争。这些经历,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了创作生涯,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1925年底,他从莫斯科返回故乡,1926年开始了《静静的顿河》创作,到1940年4月全部完成。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到了前线,写了大量政论和特写。1956年,他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发表。
1930年,肖洛霍夫加入了联共(布)。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协理事,一直担任理事会书记处书记。1939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年,他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并为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一生中曾荣获斯大林奖金、列宁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以及5枚列宁勋章和其他许多国内国外的奖章和勋章。1965年,他60寿辰这年,由于“他在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描写中,以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创造性,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历史阶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84年2月zi日,79岁高龄的肖洛霍夫在家乡病逝。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中艺术个性鲜明而独具特色的作家。1他绝不盲从或迁就于他人而顽强地走着自己认准的艺术道路。他以最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现实斗争,绝不回避矛盾,而是直书生活真实。2他极有胆识而勇于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人的命运。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而且大都富有悲剧性。尽管他对生活的悲剧描写往往不免带有感伤色彩,但从总的倾向来看,却并没有压抑和消沉之感,而能促人深思,给人向上的力量。
肖洛霍夫自称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坚定的信徒”。他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方向;坚持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创造思想。他怀着无限钟爱的感情去赞颂生在其中、长在其中的亲爱的故乡的那一块土地,赞颂亲爱故乡的人们。
肖洛霍夫的创作,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性:
1通过“地方性”的题材和形象来反映历史性的主题,是肖洛霍夫坚持不渝的创作原则。他的全部文学活动都是和顿河密不可分的。他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的人历史和现实的充满乡土味的画卷。
2顽强地忠于真实,是肖洛霍夫创作又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不论反映哪个时代,描述哪个历史事件,肖洛霍夫总是力图把现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如实揭示出来,揭示其中最富于悲剧性的冲突,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最罕见的感情冲动。
3善于创造艺术典型。肖洛霍夫是一位善于创造典型的艺术大师,他往往通过疾风骤雨的阶级斗争来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哥萨克农民以及他们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布尔什维克,他把俄国农民形象的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他们是伟大历史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理想、意念、行动正在给予历史以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4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肖洛霍夫善于表现动荡时代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因而被称为史诗作家。又由于他总是用英雄史诗的形式来表现新世界在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中诞生的这样一个崭新的主题,善于描写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悲剧作家。他开创了苏联文学悲剧史诗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此同时,肖洛霍夫又十分善于表现喜剧场面和喜剧因素,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喜剧色彩,至于那些喜剧性场面和幽默性民间曲调的穿插,更是运用自如,作品中比比皆是。另外,他的作品充满民族色彩,哥萨克独特的生活习俗对外民族人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的作品抒情气息浓厚,他善于描写顿河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地展开故事,烘托人物,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肖洛霍夫于1922年开始创作,192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1926——1940年,完成《静静的顿河b。1932年创作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卫国战争中,发表了短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1949年,发表随笔《光明与黑暗》及《伟大建筑工程的头生儿》。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0年,完成《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
《顿河的故事》、《浅蓝的原野》以国内战争时期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反映了顿河流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大胆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残酷和激烈性。这种斗争可以使夫妻反目,父子兄弟为仇。短篇小说《胎记》,描写匪帮头子的父亲杀死了当红军骑兵连长的儿子;《看瓜田的人》描写白匪警长因妻子同情红军而打死她,而他的小儿子为了救出当红军的哥哥,又砍死了父亲。小说通过一幕幕惨剧,说明血缘和亲情,在重大革命冲突面前已失去了他们的价值,而对于十月革命的态度才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在疾风骤雨的革命年代,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的,绝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小说揭示哥萨克内部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悲剧性,沤歌了先进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人道主义精神。小说初步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描绘自然景物的杰出才能。
1956年,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在《真理报》上发表,得到了高度评价。小说对苏联军事题材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文学作品表现战争题材开辟了新的道路。小说描写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它没有直面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畅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正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正是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此外,肖洛霍夫塑造了索科洛夫形象。作者首先赋予他一个普通劳动者所具有的朴素自然的英勇行为。他历经苦难挫折而不消沉屈服,失去所有亲人却依然存有一颗爱心。他的坚强性格和可贵品质,正是苏联人民精神力量的象征。小说坚持史诗与悲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并且大大增强了抒**彩。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展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各阶层的生活。它通过葛利高里、娜塔莉娅、婀克西妮娅等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的原因的追踪,揭示出人民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命运。
作者的目的,是表现顿河地区哥萨克参加革命的情形,要使读者明白“为什么哥萨克会参加镇压革命?哥萨克到底是些什么人?顿河军屯州是个什么样的地区”?通过描写哥萨克在两次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与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历史,揭示“顿河地区社会各阶层的居民由于战争和革命而在日常生活风习、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又揭示“卷进1914——1921年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最强烈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剧命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