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丽》也是他后期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小杜丽的父亲因欠债被关进债务监狱,她是在监狱中出生、长大的女孩。后来,在亚瑟等好心人的帮助下,得到一笔遗产,全家出狱。亚瑟后来因受骗破产,也被关进监狱。小杜丽去照顾他,最后两人结婚。小说围绕小杜丽的家庭展现英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揭露英国**的政治制度、官僚机构。小说中的“繁文褥礼局”就是统治社会的官僚机构和缩影。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揭露是非常有力的。
《伟大的期望》(又译《远大前程》)是狄更斯60年代初的作品。小说写金钱的腐蚀作用和小人物理想的破灭。匹普是个孤儿,由姐夫抚养大。姐夫是个忠厚朴实的铁匠。匹普一心想当上等人,和贵族小姐郝薇香的养女文丝黛拉结婚,这就是他伟大的期望。在一个逃犯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当上等人的愿望。在金钱的腐蚀下,他失去了纯朴的天性,变得势利了,看不起姐夫。但不久,逃犯被捕,艾丝黛拉和别人结婚。匹普失去金钱和上流社会后,恢复了他纯朴的天性。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自私,也揭露了社会对人心理的影响,如老小姐郝薇香的变态心理,年青人追求金钱地位的心理。狄更斯对匹普既有同情,也有批判。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它和《艰难时世》、《双城记》同属狄更斯创作中最成熟的作品。
狄更斯最后完成的作品是《我们共同的朋友》。他在这部小说中继续揭露英国社会,揭露金钱的罪恶。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没有写完,他就于1870年去世了。
狄更斯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一开始就对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他的思想极其复杂矛盾。“他一方面控诉英国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提出劳动群众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的妥协。”(别林斯基语)因此,他的作品既富有揭露性、批判性,又常常塑造虚幻的“正面人物”,制造大团圆的结局。由此他反对暴力斗争,期望以情感教育调和社会矛盾;竭力塑造善良人物,表现生活理想;善于用儿童眼光观察世界,赋予平凡事物以奇异色彩。作品带有不少浪漫主义成份,用夸张、对比、象征,渲染某种气氛;幽默与感伤的情调交替出现,人物描写喜欢用夸张手法,善于抓住人物特点,情节富有戏剧性。
狄更斯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在20世纪初就被介绍到中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社会批判精神,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小说都有影响。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它题材上的新颖,思想上的深刻,艺术上的完整在狄更斯的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
狄更斯写这部小说是出于他对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忧虑。他在1855年的信上写道:“我认为国内没爆发火焰而暗中燃起的不满情绪,越觉得害怕。我们所发生的情况使我记起法国第一次革命前夜的那种情绪,并不可能从最不关重要的事故中引起突然的爆发。”狄更斯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这部历史小说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狄更斯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荒淫无耻、凶残横暴、草菅人命的罪行,对贵族阶级作了彻底的否定。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立即落入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的情节,说明上层社会已彻底腐烂,对**的**政体、法律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此同时,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调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农民无路可走,城市居民饥寒交迫,就连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也不为社会所容,身陷囹圄,家破人亡。
《双城记》生动地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从揭露贵族的残酷压迫到描写人民的自发反抗,直到反映人民爆动的燎原烈火和摧残贵族政权的大革命,狄更斯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双城记》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以他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狄更斯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双城记》中他似乎对此有意进行了探讨。残忍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及其背后的封建统治集团是毫无人性可言的。但是,得伐石太太及其所属的革命政权是否完全人道呢?狄更斯对此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化身。对梅尼特医生的同情自然否定了对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残暴,对代尔那的同情也谴责了得伐石太太的不人道。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及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殃及无辜。她不但坚持杀死代尔那,而且要斩草除根,杀死代尔那的妻子露茜及其女儿。狄更斯在作品中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的刽子手,“吃人鬼”。他强调了人们用格格提(断头台)屠杀成千上万的人,“他们使雄辩者沉默,使顽强者倒下,铲除美好和善良”。作者还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景,以及一些令人毛骨惊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成为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的野兽,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可怕的母夜叉。狄更斯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以此警告英国统治阶级,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又反对用暴力革命来解决这种矛盾。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又认为行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行动和结局,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走上断头台。
应当指出的是:狄更斯全面否定了贵族政权,并没有完全否定革命政权和革命本身。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狄更斯在小说里否定和谴责的只是得伐石太太为代表的过激错误,而不是革命本身。
狄更斯不是一个革命者,他不可能正确全面地评价法国大革命及其进程中的是非功过。他只能用人道主义的眼光来评判一切,这自然会产生不少的局限性。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无原则的类比,以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梅尼特医生是作者充满同情、赞赏的正面形象。他以仁慈为怀,慈善为本。青年时代的梅尼特医生为人正直,不怕威胁利诱。他被厄弗里蒙地侯爵绑架去“诊病”时,亲眼看到贵族虐杀农民的惨象。作为一个正直的医生,他同样也容不得社会的病毒。厄弗里蒙地侯爵用黄金贿赂他,他坚决拒绝。侯爵威胁他,他终不理睬。此时的医生是凭“良心”而活着。他向朝廷写秘信主要是为了解除“良心上的负担”,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慈悲上。18年的冤狱生活终让他明白残忍野蛮的贵族阶级及朝廷是一切穷人、一切正直人的对头。他对黑暗社会的抗议也因之加强。在狱中,他用锈铁尖蘸着煤灰,混着血泪,艰难地写完那份“文件”,控告侯爵家族,发誓向他们复仇。18年的囚禁生活,使他精神麻木,言行呆滞。出狱以后,女儿露茜的爱“复活”了他原来十分朦胧的人道主义“良心”,却复活不了他原来十分强烈的反抗精神。他把一切真情都埋在心底,把余生献给女儿。他明知代尔那是害得他家破人亡的厄弗里蒙地侯爵的儿子,却仍不露声色地让他与女儿结合。他害怕藏在狱中的对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控告书被人发现,想极力保持一种平静而充满爱的生活。梅尼特医生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对待这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他参加医院的医务工作,默默地、仁慈地、适当地对于杀人者和被杀者施行他的手术。他为代尔那辩护,也表明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不应该让无辜者来接受惩罚。梅尼特医生的一生一直贯穿着“良心”的红线。梅尼特医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
代尔那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在母亲的启发下,在目睹父辈的罪恶之后毅然放弃特权、爵位、财产和官衔,脱离家庭到英国自力谋生,以教书为业。代尔那是一个从贵族营垒分化出来的先进青年。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让代尔那通过美德的自我修养来实现洁身自好。危险时刻他挺身而出。他在法国大革命后回国,就是为了挽救者管家的生命,不愿老人无辜代替自己的罪恶家庭受过。
得伐石太太是巴黎的革命党人。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从反面体现了他人道主义的理想。得伐石太太出身于贫苦的渔家。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都死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之手。她对贵族阶级充满了刻骨的仇恨。革命前她与丈夫一起承担秘密组织工作,机智地利用编织图案记录贵族阶级的罪行。她意志坚强,坚信革命或迟或早总会爆发。革命时她冲锋在前,率领妇女攻克巴士底狱,严惩罪大恶极的统治者。在她身上,典型地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推翻封建统治的顽强意志。狄更斯对革命胜利以前的得代石太太是肯定的、赞赏的。但革命胜利后的得伐石太太则被描写成一个可怕的“复仇女神”。为报私仇,她不仅执意要处死无辜的代尔那,而且要将代尔那的妻女斩尽杀绝。狄更斯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暴力革命,因而把这个意志坚定的女革命者写成了一个可怕的杀人魔鬼。最后让她在同路茜的女仆普洛斯女士撕扯中枪支走火丧命。
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倚仗特权,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无恶不作。被他们残害的佃户和污辱的妇女不计其数。他们驱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压死了小孩,丢下一枚金币就算了事。他们强占别人的妻子,还杀死她的父亲、弟弟和丈夫,使她家破人亡。对揭发罪行的梅尼特医生,绑架陷害。侯爵的弟媳感到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总有一天会受到报复。侯爵之弟后来果然被一个忍无可忍的反抗者结束了性命。
卡尔登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化身。作者塑造这样一个“舍己为人的英雄”,企图用人类之爱去教育或感化人的心灵。卡尔登原是一个思想颓废、精神空虚的知识分子。作品中写道:“我是一个失望的奴隶,我不关心任何人,世上任何人也不关心我。”由于他爱路茜,而路茜爱的却是相貌与他完全一样的代尔那。当代尔那被法国革命法庭判处死刑,24小时内必须执行时,他为了路茜的幸福决心牺牲自己。他设法混进牢房,与被他麻醉昏迷中的代尔那互换衣服,代替代尔那走上了断头台。作者在塑造卡尔登这个形象时,用卡尔登的乐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得代石太太把持的革命法庭滥杀无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暴力的鲜明态度。
小说结构复杂严谨,由三条独立而又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线索组成:梅尼特医生18年冤狱前后的生活;贵族子弟代尔那命运的浮沉;得伐石夫妇的革命活动。故事在巴黎和伦敦展开,时间跨度为30多年。主人公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把这一切有条不紊地安排在完整严谨的结构网中。第二部描写梅尼特医生心灵的隐痛和他的人道主义的复活。最后一部才将冤狱真相透露,故事的各个“结”才因此豁然。小说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浪漫色彩与现实手法有机结合。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而又富有戏剧性,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时,又采取了写实的手法。狄更斯早期创作的幽默诙谐风格在此书中几乎荡然无存,流露出低沉悒郁和悲观压抑的风格。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狄更斯在描写巴黎人民起义等斗争场景时,气势宏伟,雄浑有力,远镜头鸟瞰式的描写。而在描写人物肖像、心理以及叙述事件时,又常以细腻的笔触和凝炼的语言,精雕细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