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30——60年代,是欧洲历史上人的又一次发现的时代。一方面,新制度(资本主义)的确定,使人们发现自身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受制于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物化”;另一方面,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又使人们发现自身原来与猿猴同宗,井受着遗传、环境与自然力的支配。这两个发现使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和世界前途乐观的信念开始动摇,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环境与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这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19世纪中期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早期无产阶级文学。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新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得到确立和巩固。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建立了为金融大资产阶级服务的七月王朝。1832年,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参政。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并促进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标志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弊病日益暴露出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资产阶级在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在资产阶级的压榨下,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贫困交加的悲惨生活,甚至部分中小资产阶级也因无力竞争而破产,无产阶级的赤贫状况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劳资矛盾激化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风起云涌。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的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法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和1848年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等等,都反映了劳资矛盾的尖锐性,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现实的黑暗和丑陋,使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了掩盖在资本主义浮华繁荣背后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金钱罪恶,思考分析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一,探索改革社会的途径,开出诊治的药方。反映在文学上就出现了现实主义新倾向。人们的文艺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沉溺于主观幻想、抽象抗议、盲目追求的浪漫文学,而要求能够如实反映生活现状及其本质特征的、不以感情代替理智的文学。于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思潮便应运而生。在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在东北欧和俄国则是封建制度溃灭、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产物。

    2.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长足发展

    19世纪初期和中期,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能量守恒和生物进化三大发现更是举世瞩目。自然科学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观察和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作家们形成冷静、客观、务实的态度,而且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尊重客观事实,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精神、思维看作第二性;实证主义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制约和世界的完整性;细胞学说打破了生命的神秘,认为生命只不过是一种物质现象;拉马克等人的学说也指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处,尤其是后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指出了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事实。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用未来的美好来对照现实的丑恶,也加深了人们对冷酷现实的认识。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情地驱散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就笼罩在人身上的灵光,使人对自身产生了失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实证哲学的影响,人们仍然相信人是有理性的,他赖以生存的世界也是完整的和可以感知的。只要冷静地观察、客观地剖析,就一定能揭示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规律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自古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各国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现实主义因素。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日趋强烈。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等无不在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在文学理论上,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摹仿说”以来,许多文艺理论家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探讨。18世纪末,席勒系统地总结了西方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首次提出“现实主义”概念,界定了再现现实的现实主义与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倾向。19世纪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以后,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承了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出许多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暴露资本主义黑暗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逐渐取代浪漫主义而汇成新的文学潮流。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_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对现实的描绘,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力图通过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他们不是醉心于描写非凡的人物,杜撰非凡奇异的故事,而是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绘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和实证哲学,剖析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文学要像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力避主观性。在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用具有典型性的细节来表现时代的或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在启蒙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去观察研究社会现实,以其“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利己主义的生活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裸的利害关系;他们特别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过去的文学相比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尖锐。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他们的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因此,他们只能揭露社会罪恶,而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矛盾。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多是决定论者,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在创作中极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张将人物性格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势中加以刻画,突出时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在他们笔下,人物的思想、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都力求达到典型。这种坚持典型化原则的态度和对一切偶然性和随心所欲的摒弃,使他们的创作达到了更大的真实性,从而较深广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并揭示出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

    三、文学状况

    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在法国,以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等人的创作为标志,形成了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的局面。但到了5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出现了基本上由雨果一人支撑的局面,而且雨果本人的创作也出现了较强的现实主义因素。在美国,惠特曼的诗歌创作和霍桑的小说创作把美国浪漫主义椎向**。。在东北欧和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也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工人群众。一他们主要是为了斗争的需要而进行创作的、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厄内斯特·琼斯(1819——1869)、威廉·詹姆斯·林顿(1812——1897)和基洛德·马西(1828——1907)等人。他们的作品揭露了资本家残酷榨取工人血汗的罪行,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他们争取自由解放的愿望。

    德国工人诗歌是在19世纪40年代不断高涨的工人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它充分地表达了德国人民要求统一,反对统治者压迫的愿望,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格奥尔格·维尔特(1822——1856)是当时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他出身牧师家庭,当过学徒和职员,后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朋友并加入“**者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维尔特成为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受到海涅的影响,讽刺性很强,风格朴素自然,,幽默风趣。在内容上则十分新颖独特,表现了无产阶级“自然的、健康的感受和如火如茶的热情”。恩格斯称他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认为他“是一个大师”,“超过了海涅”,“在德国语言上仅次于歌德”。除诗歌外,维尔特也创作散文和小说。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后来被称为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的倾向,其代表人物是戈蒂耶(1811——1872)和波德莱尔(1821——1867)。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文学的主流,成就辉煌。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影响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因素有三:一是时代,二是传统,三是拿破仑崇拜。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进行了反复的较量。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们,亲眼看到了这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后来的冷酷现实。感受到了郁郁不得志的平民青年和没落贵族青年,更是神往拿破仑时代,也幻想凭个人才干爬进上流社会或重振衰败的家道。这样,法国文学增加了独特的个人反叛者与野心家的形象。所以法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揭露金钱的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和理性主义精神。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他往往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因此,他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神秘的宿命色彩、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卓越的心理分析。《查理第九时代轶事》(1829)是他早期作品,描写了著名的新教徒遭大规模屠杀的“圣巴托罗缨事件”,属于历史小说。《卡门》(1840)和《高龙巴》(1845)是他的后期作品,其中以《卡门》最为有名。它是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赛女郎。一她以行着一朵玫瑰\粉拳紧握于腰际的撩人姿态,让众多男人为之倾倒。但是,热爱自由、勇于反抗和讲究真诚又是她的天性。当她对别人产生厌倦时,能无视对方的哀求与威胁,毫不犹豫地离开,“即使你杀了我,我也不会与你长相厮守”。终于被贺西杀害。从这个充满野性与性感的女人身上,作者发掘并放大了现代文明之外的原始的生命强力。

    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他早年也深受卢梭感伤主义的影响,“在疯狂和自杀之间徘徊”。但外科医生的家庭环境使他变得冷静了,在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终于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有8部长篇小说,主要有《包法利夫人》(1856)、《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圣安东的诱惑》(1874)。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以1837——1846年的法国外省生活为背景,以客观而精细的笔触,描写了爱玛·包法利的悲剧命运。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她厌恶没有变化的乡下,厌恶愚劣的小资产阶级,还厌恶单调乏味的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在小说中寻找寄托,满脑子想着十指尖尖的贵族命妇,身着斗篷的翩翩少年和花好月圆、才子佳人的爱情奇遇,终于在一个难得的机会离家出走,一步步走向堕落而不能自拔。她想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要模仿贵族的“风雅”生活,却又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去向律师求援,律师又乘机占有了她……她一次次被骗,一次次遭遗弃,一次次经受幻灭的痛苦,只得以自杀而告终。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但是作者的全部同情是在爱玛身上的,他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本身就象征了对庸俗的资产阶级世界的极度失望。在写法上,小说表现出淡化情节的内倾性特点和冷静客观的风格。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