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节 雨果(2/2)
    《欧那尼》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方法都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反对暴君专政,蔑视封建的道德规范,歌颂平民,鞭挞嘲笑贵族;抛弃“三一律”的戒律,打破悲喜剧不可逾越的界限,为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雨果一生写出12部戏剧。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是反封建,所鞭挞的对象大都是封建**时期的国王、贵族及朝臣。《欧那尼》中的卡洛斯国王就是一个封建暴君、好色之徒。《玛丽都铎》反映了封建宫廷丑恶现实。

    雨果戏剧思想内容的另一特点是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地位卑微的下层平民敢于同封建朝廷对抗。欧那尼这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绿林强盗,为自由正义而敢同国王分庭抗礼。《玛丽蓉·德·洛尔墨》中的普通青年狄杰与妓女玛丽蓉的爱情远比贵族纯洁。

    雨果的戏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离奇,想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夸张.主观色彩极浓,渲染时代风貌,富有异国色彩。

    雨果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一生共写有20部小说,这些小说共同的特点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线。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在一些作品中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雨果第一部具有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

    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雨果创作了三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海上劳工》的故事发生在雨果流亡时期居住多年的盖纳西岛。主人公吉里亚特是一个以捕鱼种地为生的劳动青年,爱上了船主勒杰利的侄女代律雪特,遭到了勒杰利的反对。勒杰利被合伙人汉丹拐走巨款以后,为了恢复元气,购置了一条新式的汽船做运输生意,雇了克里班当船长。汉丹杀害哨兵、拐走巨款准备逃走时,被克里班持枪抢走了巨款。克里班精心策划汽船误入迷雾触礁,制造以身殉船的假象,准备潜逃外地,但在海上被章鱼伤害,葬身船底。勒杰利损失了心爱的汽船,痛不欲生,声称谁能从海底把尚未损坏的机器捞上来,就把侄女嫁给谁。吉里亚特为了得到理想的婚姻。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两个月极为艰苦的劳动和顽强的斗争终于创造出人间奇迹,把机器运了回来,勒杰利履行自己的诺言,同意代律雪特和吉里亚特成婚。就在这时,吉里亚特发现代律雪特早与一青年神甫相爱。他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放弃了与代律雪特结婚的权利,成全了她与青年神甫的婚姻,并帮助他们远走他乡。他自己则在这一对青年出发之际忧伤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让自己淹没在涨潮的海水里。

    小说的绝大部分章节都用来描写音里亚特这个人物,仅仅描写他在小岛上惊心动魄的艰苦劳动过程就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雨果让他的主人公在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吉里亚特的劳动被作者升华为一种足以与任何巨大的自然力量相对抗并最后战胜它们的伟大力量。吉里亚特品德高尚,助人为乐,与阴险狡诈的汉丹、克里班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笑面人》采用非当代生活的异国题材,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一小说故事发生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从詹姆士二世到他的女儿安娜统治的这一段时期。1690年1月1日,在一个荒凉的海岸。一伙拐骗、贩卖儿童的歹徒乘上一艘走私船,匆忙逃离英国。他们恶毒地把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扔在海岸上,故意让他在这旷无人烟的海边死于寒冷和饥饿。但是走私船很快就遇上了风暴。全船覆灭之前,这一伙儿童贩子为了仟悔自己的罪过,把他们所害的小男孩的来历写在羊皮纸上,连同有关的证明书一起封闭在一个葫芦里。原来这个男孩就是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合法的继承人。克朗查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少数赞成共和国的英国上议员之一。查理二世复辟以后,他流亡国外,至死不与王权妥协。他去世后,英玉詹姆士二世把他的仅2岁的孩子出卖给儿童贩子。儿童贩子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的脸面成为畸形,就像戴上了一个笑的面具,让他跟他们到处流浪,充当他们的小丑,把他叫做格温普兰。

    格温普兰被弃在荒凉的海岸,经过顽强的奋斗终于被一个善良的江湖医生、卖艺人“熊”所收容。同时被收容的还有格温普兰在路上从一个死在雪地里的女乞丐的怀里救出来的小女孩。“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组成一个流浪的家庭,到处卖艺为生。

    15年过去了,格温普兰与取名“女神”的女孩长大成人并且相爱。1705年,这个流浪的家庭来到伦敦卖艺。格温普兰的笑面使全城大为轰动。这时,在海上飘浮了15年的葫芦落到英国皇家海军手里。官府把格温普兰秘密带进监狱,和关在监狱多年的唯一尚存的知情人对质。格温普兰的身份被证实以后,宫廷的阴谋使格温普兰的命运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原来克朗查理爵士另有一私生子大卫。大卫颇得王室的庞爱,不仅视为克朗查理的继承人,而且詹姆士二世还把自己的私生女约瑟安娜许配给他。安娜女王即位后,与自己的妹妹约瑟安娜不和。为了打击她,安娜女王趁机宣布格温普兰为克郎查理的合法继承人,恢复他世袭的爵位和上议员的资格,并命令约瑟安娜与他结婚。格温普兰当晚被送到上议院参加议会讨论。在那里,他发表了一篇激昂慷慨的指责统治阶级的演说,遭到贵族们的嘲笑和侮辱、他痛心之下,放弃了自己的爵位又去寻找他的亲人“熊”和“女神”。这时女神已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很快死去。格温普兰在极度悲伤中投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笑面人》写的是17、18世纪之交英国宫廷内外的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力地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雨果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九三年》,这是描写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著名作品。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这个充满了暴风骤雨的年代。这一年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生死大搏斗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开头,新生的共和国处死了路易十六,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疯狂反扑:欧洲君主国奥地利、英国、普鲁土、荷兰、俄国、西班牙、意大利组成了反法联盟从各处边境向法兰西进攻,力图扑灭革命。在旺岱爆发了保卫党煽动和操纵的十万农民的暴乱,朗德纳克是旺岱叛军的首领,革命军派出郭文负责追剿。郭文出身贵族,朗德纳克原来是他的叔祖父。为了监视郭文,革命机构又派出西穆尔登为公安委员会驻郭文司令部的全权代表。西穆尔登原来是一个教士,革命前曾在郎德纳克家任家庭教师,郭文就是他亲自教育成人的,他对郭文怀着慈父般的感情。

    郭文勇敢机智,节节取得胜利,彻底粉碎了胡德纳克要煽动50万农民叛乱,勾结英**队入侵法国的反革命计划,最后将朗德纳克完全击溃,把这个作恶多端的匪首围困在他祖传的堡垒中。朗德纳克劫持三个小孩作人质,声称一旦堡垒被攻破,就放火将他们烧死。、最后堡垒被攻破,朗德纳克从暗道逃走时,三个小孩即将死于烈火。小孩母亲痛苦的母爱的呼号使朗德纳克受到了感动,他返身到楼上把三个小孩救了出来,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共和军手里。

    郎德纳克将于次日处死。这时.郭文思想矛盾。他认为郎德纳克因救三个小孩而被捕,共和国不应该处他死刑,所以他私自放走了朗德纳克。最后西穆尔登按照“任何军事领袖如果纵放一名捕获的叛军便要处以死刑”的法案,铁面无私地监斩了郭文。就在郭文人头落地的瞬间,他自己也痛苦地开枪自杀。

    《九三年》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再现了这一时期两个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总结和探索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作者既肯定了革命,同时又通过郭文、西穆尔登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以紧张奇特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中世纪社会背景,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主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她挽救误入乞丐王国的青年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给受刑时干渴难忍的伽西莫多送水喝。她热情天真,至死爱着负心的法比,丝毫没有怀疑他会欺骗和背叛自己。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最后无辜地被送上绞架。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从外表看,这是个令人恐怖和滑稽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伽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刑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觉醒的契机。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_-,_

    副主教克洛德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也是宗教的牺牲品。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伽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尔达,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雨果同时也把克洛德写成宗教势力的牺牲品。克洛德并非天生的恶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后走到了人性的反面——灭绝人性。他为宗教所害,又以宗教害人。对于爱斯梅拉尔达,他是只可恶的“蜘蛛”;对于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苍蝇”。作为“蜘蛛”,他以宗教杀人,罪孽深重;作为“苍蝇”。他命运悲惨。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出类拔苹、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爱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描写性格夸张,心理描写细腻。作者多方面运用了对照方法。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的意义。_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共分一5部,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作品从他出狱之日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入狱的1796年。往下涉及了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相当广阔,包括拿破仑当政,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三个时代。一作品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租控诉。雨果在小说的“作者序”里曾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他还明确地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这也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冉阿让被监禁19年,而他所犯的“罪行”,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本是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公子哥儿欺骗后有了私生女,因此被工厂开除,丢了饭碗。为了女儿活命,她流落街头,从卖头发,卖牙齿,到卖身,终因贫病交加而死.小柯赛特的悲惨遭遇更令人同情。小说还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冉阿让犯了个小过失,对他的处罚何等残酷。芳汀受一绅士侮辱与之争吵,认为触犯了法律要监禁三个月。小说通过对沙威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揭露了法律暴虐、残忍的本质。

    雨果在小说中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同时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的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与贵族权势势不两立。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处处仿效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

    小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小说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柯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街道战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战舰极高的横杠去救水手而自己投人海中。抱着柯赛特被警察追得走投无路,从角墙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经从翻倒的马车下救出的刮风爷爷。冉阿让躺在棺材中抬出修道院,在街垒战斗中救了昏迷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口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小说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它的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