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节 雨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戏剧、小说、美学和政论方面,均有建树。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贝尚松,父亲勃鲁都斯·雨果系平民生身,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在拿破仑时期曾转战南欧,得过将军头衔。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年轻的雨果影响颇深。刚涉入文坛的雨果在政治信仰上是保守的,拥护波旁王朝,反对拿破仑。他曾在《读书乐》一诗中辱骂拿破仑是“蹂躏世界的暴君”,由此他多次获得路易十八给予的奖励和荣誉。

    20年代,法国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因之有了转变。1827年发表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们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脱离保王党立场,政治进步的标志。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后,雨果又以欢迎的态度写了颂诗《年轻的法兰西》。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雨果发表了一系列戏剧和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1848年以前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之间摇摆。1848年的革命粉碎了他对君主立宪的幻想。最初他对二月革命是不理解的,对六月起义有更多的误解,认为人民的起义是“反对自己”。但他又觉得人民的行动是争取自己的权利的“神圣的愤怒”。当大多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站到了反革命方面,反动派阴谋消灭共和时,雨果却成了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1848年底的共和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但不久又成了这个野心家的反对派,最终被迫流亡国外。

    在19年的流亡生活中,雨果始终不妥协,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1852年他出版了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个罪行的始末》。1853年,出版了揭露独裁者拿破仑三世的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了巴黎。普法战争开始时,他持反战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入侵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反侵略的战争,报名参加自卫军,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对巴黎公社,他既同情又不理解。但公社失败后刽子手大肆屠杀社员时,他挺身而出,宣布他在布鲁塞尔的住所是公社社员的避难所,积极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

    雨果晚年的政治观点复杂矛盾,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他一方面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动起义,另一方面又对其的悲惨处境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的压迫表示了强烈的憎恶。雨果在政治上犯有不少错误,但总的说来,他随着社会不断在进步,成为文学上和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进步代表。

    雨果是欧洲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位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通过想像和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可以说,人道主义是贯穿雨果全部创作的主线。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中。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爱斯梅拉尔达和克洛德命运的描写;集中反映了雨果早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他赞美普通人,肯定人的自然**,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他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主张将人类从宗教精神枷锁了解放出来。他以全美的艺术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宗教势力和封建势力。雨果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

    雨果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流露了他一生中一直存在的基督教泛爱思想的阴影。这个阴影影响了雨果的政治立场。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他提出诗人应该平静、独立。公正,应该“同情受苦人,厌恶损人利己”,他又要诗人“爱人民但不仇恨国王。……以由衷之情和平静的眼光,在恰当的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去看望草地上的春天,探望鲁佛宫中的王子和监狱里的犯人”。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写人和宗教的斗争,那么,1862年完成的《悲惨世界》则是写人与社会的斗争。悲惨世界》是雨果3o年代至50年代社会实践和思想探索的总结,标志着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这个时期,君权神权被推翻了,但社会现实依然是“男人犯法,女人堕落”。他认识到人们灵魂的堕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贫穷”、“饥饿”、“寒冷”和“困苦”。他切近实际地提出要将拯救人的灵魂的工作与改善人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在《悲惨世界》中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设想。这个设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的教育和感化,通过教育和感化可以使人成为有善性的人,特别是资产者。这主要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的教育。二是物质方面的财富社会化,通过那些已具有善性的(即人道精神的)资产者将部分的财产用于公共福利事业,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从而拯救更多的人。这主要体现在成为人道主义者的马德兰发明新技术而发财以后,在蒙特漪办工厂,设免费药房,修校舍,建贫儿院……人道主义者能想到的社会福利事业,在这幅理想的蓝图里都包罗进去了。

    值得指出的是,雨果的这种人道主义理想的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依靠资产阶级的“善”心,依靠资产阶级不要对“物质过度热”的无力说教。_

    《悲惨世界》在实现人道主义的途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种迷惘。《九三年》是雨果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

    有的人认为:“在这部小说里,雨果对革命的同情和对革命暴力的怀疑矛盾地结合在一起。”他“从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出发,把仁慈、善良等道德原则与革命的暴力相对立,提出‘在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主张在革命与人道原则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革命的利益。”认为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革命是对立的。

    还有人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首先是通过对这场大革命的赞美体现出来的。”雨果“充分肯定了这场震惊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雨果也充分”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他认为“善对恶的斗争。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雨果认为革命只是一种手段,而人道主义的理想则是革命的目标,所以有了“在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这句话。因此,这句话不是说两者的对立关系,而是说两者的相互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还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对作品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得出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与革命之间不存在矛盾的结论。

    雨果《九三年》“上牢”一章郭文和西穆尔登的对话,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指出了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仔细作会郭文和西穆尔登在土牢中的对话,我们看到雨果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像19世纪许多人道主义者那样高唱”勿以暴力抗恶”、“宽恕一切”的滥调,认识到要清洗一切时弊,消除黑暗社会这个瘟疫,只有通过革命的风暴。虽然他的思索还带有主观性和唯心色彩,但晚期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是最富有进步意义的成分,是雨果几十年实践、思索、探求的结晶。

    《(克伦威尔)序言》、《(欧那尼)序》、们留克莱斯·波日雅)序》等体现了雨果的文艺思想。

    雨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对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从而正确地把握了文学的本质。

    雨果提出了文学的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应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和社会进步服务,因而文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更名的内容和形式,这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截然不同。

    雨果对文艺界长期争论的两个重大问题即想象与真实、继承与创新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竭力反对照相式的摹写真实,主张要创造艺术的真实,其关键是靠想象的神奇魔力,这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雨果在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他坚决反对全盘否定前人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反对食古不化的保守思想,提倡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学风格。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2.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o“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3.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一方面缩小它的某些部分,另一方面夸大它的某些部分,“取一个形体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把它放置在社会的最底层,然后给他一个最美好的灵魂,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

    雨果创作生涯长达60年之久,从1823年他独立创作发表中篇小说《冰岛的汉》到1882年发表戏剧《笃尔克玛》,他一生共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著作和2部政论。他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指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愤怒谴责民族压迫,反对封建暴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关心祖国的命运,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向往自由解放事业。他的创作给时代以巨大影响。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诗歌创作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26部诗集按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如《东方集》、《秋叶集》。《东方集》中的希腊组诗表现了希腊人民英勇壮烈的解放斗争。《秋叶集》中作者谈到面对严酷的现实自己所应负的责任。2.反对独裁暴君统治,揭露其罪恶,鼓励爱国志士英勇斗争。《惩罚集》矛头直指拿破仑第三,历数其统治罪行,鼓励一大批爱国仁人志士为祖国而英勇斗争。3.反映法国社会贫富日益分化的现实,表明自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态度,如《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等。4.歌颂公社社员的崇高品质,表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如《凶年集》。作者悼念为祖国献身的勇士,歌颂他们虽死犹荣。相信巴黎必将“在光荣、真理和美好的光辉中复兴”。5.感叹人生,议论哲理,抒写爱情,描绘大自然景色,记述家庭悲喜之作。雨果描写大自然常常是触景生情,发掘其中的诗意。另外,关于家庭生活的诗数量不少。他在自己的亲人去世时所写的一些伤悼诗如《静观集》中悼念大女儿的《明天,天一亮》、《啊,记忆》等等,感情真挚,亲切自然,都是颇具特色的佳作。

    雨果是法语诗艺大师。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具有优美的诗韵,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雨果的戏剧在艺术上都显示出浪漫主义特色

    从19世纪初到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戏剧都由政府控制,古典主义文学被用来表现和美化统治阶级。在官方的支持下,形成了文学上的伪古典主义。新的浪漫主义文学要发展,必然要与之作激烈的斗争。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从此,法国浪漫派有了自己的领袖。拥护新文学的青年艺术家以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显示了浪漫主义的业绩,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也日趋激烈。1830年2月《欧那尼》上演时,保守派出来攻击,浪漫派出来捧场,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最后,演出取得巨大胜利。史称“《欧娜尼》决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