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人文主义文学(2/2)

    第三,小说赞美人的聪明才干,颂扬积极经商发财致富的进取精神。第三天故事的总题就是“凭着个人的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物归原主”。

    《十日谈》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它第一次用现实主义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作品以故事的生动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征服了读者。它在现实主义形象的画廊中较早地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还运用了讽刺、幽默与对比等手法,通过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文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十日谈》采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练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继承了法国中世纪民间文学反封建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进行批判和斗争。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勇于探索和创新,为法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拉伯雷的长篇小说、蒙田的散文及“七星诗社”的诗歌。其中,拉伯雷的长篇小说成就最大。

    蒙田(1533——1592)是法国16世纪后期的散文家。他把读书的体会、旅游的见闻、日常生活中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随感录》(又译《随笔集》,1580——1595)。《随感录》共3卷107章,各章的篇幅长短不一,文章之间的结构随意自然,内容广博,多姿多采,富于生活情趣。《随感录》是法国第一部近代散文集。它的文体和风格,不仅对法国文学有影响,而旦对英国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七星诗社”,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它的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1549年,由诗社的重要成员杜倍雷执笔写成的《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诗社提出的关于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提倡诗歌改革的主张,为法国文学的革新作出了贡献。

    诗人龙沙(1524——1585)是七星诗社的中心人物。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爱情诗。《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1574)是他的代表作。

    弗郎索瓦·拉伯雷(1494——1553)是法国16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同时又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小说家。

    拉伯雷出身于法国都兰省一个富裕的律师之家。他自幼受到教会的教育,曾当过修士,但修道院无法窒息他的思想。他热心研读古希腊罗马作品,研究法律,与许多学者来往,并与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吉约姆·布代通信,因此受到保守派的歧视与迫害。1528年以后他漫游法国中部各大名城,有机会接近人民,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到各地大学受经院教育统治而窒息的情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趋于成熟。1537年拉伯雷重新到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博学多才,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均有建树,成为文化巨人和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

    他的创作道路是不平坦的。1532年他先写成《巨人传》第2部,大受欢迎,但由于它批判了经院哲学和教会,赞扬了文艺复兴的新思想,被列为**。1534年他发表了《巨人传》第1部,因其强烈的批判性,受到神学院的追究。1545年,《巨人传》第3部出版,但又一次被查禁,作者外出避难。1552年《巨人传》第4部出版,因其嘲讽罗马教廷,又被禁止。第5部在他死后出版。拉伯雷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开巨人的步伐,阔步前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这位描写了巨人形象的人,也经历了精神和创作的巨人的一生。

    拉伯雷早年与人文主义者的来往,使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1528年以后漫游法国中部各大城市,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开阔眼界。在里昂从医期间,他接触了下层人民。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1532年他在里昂读了一本畅销书民间故事《高大硕伟的巨人卡冈都亚大事记》,大受启发,于是也拿起笔来写了《巨人传》,以抨击当时统治人们思想的经院哲学及其支柱巴黎神学院、法院和教会等,并歌颂文艺复兴的新思想。拉伯雷在《巨人传》第1部的开场白说,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揭示出“在我们的宗教方面以及在政治状况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可怕的秘密”。这表明,他创作《巨人传》意在揭露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寄托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巨人传》集中笔力塑造了巨人国王卡门都亚及其子庞大固埃两个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巨人形象。他们身躯高大。卡冈都亚穿的长衫用了上万尺布;庞大固埃降生时,由于形体过大,他母亲因此丧生。他们的力量超人。卡问都亚在与敌人斗争时,拔起一棵大树当武器,摧毁了敌人的堡垒、高塔和炮台;庞大固埃在与敌人斗争时,举起巨人首领当武器打败三百个巨人。他们的学问也大。卡问都亚和庞大固埃在挣脱了教会的经院教育、经院哲学之后,接受了新的人文主义的教育,从此他们聪明起来,有思想、有知识、有才干,从而又成为文化巨人。这样,他们就能够凭借大智大勇和超人的力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达到胜利的彼岸。通过塑造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形象,作者赞美了从宗教的束缚中走出来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和人的力量,表达了对人类的信心和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的现世人生态度,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巨人传》作为法国早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在讽刺艺术上颇有成就和特色。它继承了法国中世纪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等民间文学的传统,嬉笑怒骂,尖锐泼辣。有时运用冷嘲的手法,表面上不加褒贬,实则暗含讥讽,如天主教徒问巴汝奇等是否见过“独一无二的人”即教皇,巴汝奇说他见过三个。有时用热讽的笔法,直接贬斥讽刺的对象,如说当时的法律“攫取一切,吞噬一切……因为对它们来说,邪恶被叫做德行,恶毒称之为善良”。有时以影射进行讽刺,如关于“穿皮袍的猫”的描写影射了当时的司法机构。法官们被写成“穿皮袍的猫”,它们的爪子很尖利,身上挂着个张开口的大口袋,“靠贿赂为生”。有时用比喻进行讽刺,如把苛捐杂税喻为“财政压榨机”。有时以取名进行讽刺,如作者给主人公取名庞大固埃,意即“十分窒息”的意思,以此讽刺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

    《巨人传》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它有时夸大批判对象,将丑恶凸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讽刺批判作用,它曾一连列举一百多种毒虫的名字,与批判对象类比,以证实其“毒”性之大。它有时放大正面形象,对此进行不合比例的描写,加强人们对描写对象的印象,起到褒扬作用。为说明卡冈都亚躯体的高大,说他伸出舌头可以为整支军队挡住暴雨;为说明他的大肚量,说他一生下来就能喝一万多头奶牛的奶;为说明巨人力量的强大,说庞大固埃自幼力大无比,躺在摇篮时,他父亲用4根粗铁链都锁不住他;说庞大固埃与敌人斗争时,撒了一泡尿,淹死了许多敌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文学,是在借鉴意大利哲学和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它以城市下层的生活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人物性格突出,或笃信天命,或玩世不恭,或忍辱求生。但主人公的性格没有发展。这类小说往往具有“出身一教育一浪游”的情节模式和“货运列车”式的结构模式,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它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欧洲近代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无名氏的《小癫子》(又译《托尔梅斯河的盲人引路童》(1553)是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主人公小癞子从小离家流浪,先为一个瞎子领路,后又侍候过一个吝啬的教士,一个身无分文的绅士,一个穿着破烂的修士,一个经销免罪符的骗子和一个公差。这些人贪婪、奸诈、不顾廉耻。连小癞子自己也学会了欺诈,他在城里做了个叫喊消息的报贩子,赚不义之财,并靠妻子与神甫私通最后过上了富裕生活。作品通过小癞子的流浪史,讽刺了僧侣的欺骗和贪婪、贵族的傲慢和空虚,揭露了西班牙天主教贵族社会的腐朽、破败和没落。小说以新颖的体裁、自然流畅的语言、自述的笔法,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发展的顶峰是塞万提斯的《堂·吉河德》。

    这一时期戏剧也高度繁荣,涌现出大量优秀剧本,形成了民族戏剧。维伽(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戏剧应以满足当代观众的要求为准则,应“和自然一样”,把“悲剧和喜剧夹杂在一起”,一方面严肃,一方面滑稽,丰富多彩。维伽的剧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写爱情和家庭问题,如《草原上的狗》、《带罐的姑娘》、《最好的法官是国王》等;第二类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如《塞维勒之星》揭露封建暴君的罪恶,歌颂开明君主。《羊泉村》(1619)直接描写农民对领主的反抗,成为维伽的著名代表作。作品取材于1476年4月羊泉村村民不堪封建领主的压迫,进行武装反抗的历史。骑士团队长费尔南在驻地羊泉村企图污辱当地村长的女儿劳伦霞,青年农民费隆多梭救出了劳伦霞,二人彼此相爱。费尔南破坏了这对青年的婚礼,抢走新娘,还要绞死新郎,引起村民的抗暴斗争。全村人民起来攻占了城堡,杀死费尔南,并团结一致,不向国王屈服,国王无奈终于赦免他们。作品揭露了封建主的**暴虐,歌颂了为维护自己荣誉和自由而进行的正义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起义农民的集体形象和女主人公劳伦霞的形象。剧本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矛盾尖锐,悲喜剧因素相交织,结局出人意外。维伽的创作,自成一派,奠定了西班牙戏剧的基础。塞万提斯称他为“自然的奇迹”。他对17——18世纪的欧洲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早产生于14世纪。乔叟(1340?一1400)不仅是“英国诗歌之父”,而且还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乔史的文学创作一般分为3个时期:法国影响时期(1359——1372),意大利影响时期(1372——1386)和英国时期(1386——1400)。在第一时期中乔叟深受法国骑士风范的感染,为爱德华宫廷的贵妇与骑士们写了许多短歌与轮回曲,同时还翻译了法国的爱情寓言《玫瑰的故事》。第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悼公爵夫人书》。1372年乔叟来到了意大利,当时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峰时期,也是在中世纪末叶刚透出知识的微曦之后的一个辉煌时期。但丁此时虽说已去世达半个世纪,但他的影响却随处可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仍健在。乔叟在意大利的所见所闻使他在英国文艺复兴尚未开始的百余年前已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所特有的好奇与表现欲。这时乔叟的诗作自然也都染上了意大利色彩,作品有《荣誉的宫殿》和《禽鸟的议会》等。然而,英国的国家意识与全民族对新生活的要求使得乔叟敏锐地感觉到作为一个英国人、一个诗人,他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表现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思想,这就构成了他第三时期的创作主题。《坎特伯雷故事集》把神圣的与通俗的、阳春白雪的与下里巴人的各种不同故事集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时代背景里,使它们相互连接。用此手法,栩栩如生地勾勒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绚丽多彩的风情民俗画卷。《坎特伯雷故事集》按计划应有120个故事,但乔叟实际上只完成了24个。这些富有浪漫意味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对教会、僧侣的**、虚伪的批判,对现世的美好生活的肯定与追求,对人性的乐观主义信念等则为英国此后的文艺复兴文学定下了主调。

    1485年都择王朝的建立重振了英国,恢复了其在欧洲的地位,加强了它与欧洲各国的接触。英国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深刻影响。从亨利七世始到伊丽莎白女王的晚年,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莫尔(1478——1535)是这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创作了著名幻想小说《乌托邦》。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位回到英国的水手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该书用拉丁文写成,后译成英文(1551),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水手与作者谈论国内现状,揭露了政府的罪恶与人民的苦难。第二部分写水手讲到海外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那里的人民都具有高度的理性,没有贫穷,没有不公,是一个理想完美的国度。

    这时期的英国新诗也开始崭露头角。英国最早的新诗作者魏阿特和萨利伯爵从意大利学来诗歌形式,并用这种形式创作了许多爱情十四行诗,为当时的英国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到了伊丽莎白时代,随着英国的日益强盛,英国的文艺复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斯宾塞(1552——1599)的《仙后》表现“那位最有美德、最光荣的人,我们的女王”。它虽为尊崇女王而作,却并没有为斯宾塞赢得女王的恩宠。《仙后》共分12卷,每卷表现一种完美的德性,共有12种。但事实上斯宾塞只完成了6卷,每卷12章。在《仙后》的创作上,斯宾塞不仅发明了自己独特的诗节,即有名的斯宾塞诗节(其韵脚为ababbcbcc),还敏锐地攫取了感官世界的各种材料,运用非凡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仙后》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非戏剧文学的高峰。

    英国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所有文学形式中最为辉煌的一种。代表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勒古一在他编著的《英国文学史》中明确地指出:“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是如此地光彩夺目,但其光辉的顶点及其民族天才最直接、最本质的表现却是戏剧。”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伊丽莎白中期以“大学才子”等人为代表的戏剧,伊丽莎白晚期的莎士比亚戏剧和莎士比亚以后到王权复辟前的戏剧。

    “大学才子”是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统称,主要包括李利、基德、格林、马娄等人。

    马娄(1564——1593)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的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他仅比莎士比亚大两个月。23岁(1587)便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儿》,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随后又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马尔他的犹太人》等剧。1593年被谋杀,年仅29岁。他像划过夜空的流星那样一闪即逝,但即使在这样短暂的过程中也闪现出夺目的天才之光。

    《帖木儿》是一部英雄剧,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的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也是一部英雄剧。在这里,枯木儿对地理上征服的野心变成了浮士德博士对知识的渴求。《马尔他的犹太人》则表现了作者对另一种贪求——金钱——的批判。

    马娄的创作说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已趋向成熟。这样,莎士比亚这一文学巨匠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甚至世界戏剧史上都是不可超越的。

    莎士比亚同代戏剧家中最重要的是本·琼生。他在戏剧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喜剧,而他的喜剧又主要是根据他的气质理论创作的。他认为不同的气质产生不同的性格、心态与行为,对此他在第一部剧作《个性互异》中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根据这个理论他写了著名的喜剧《伏尔蓬奈》和《炼金术士》等,尖锐地讽刺了以贪婪“气质”为主要特性的人物。这两个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意大利语)都是寓言性的,如伏尔蓬奈是狐狸的意思,摩斯加是苍蝇,柯温诺是乌鸦等。

    在艺术上琼生缺少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典型的、大刀阔斧的浪漫精神。他崇尚古典主义,着眼于眼前的日常生活。

    本·琼生不仅是个喜剧大师,还是个抒情能手和批评家。他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是英国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

    莎士比亚的同代人中比较突出的还有的芒、佛莱彻等人。佛莱彻曾与莎士比亚合作写过《两个高贵的亲戚》,但更多的是与鲍芒合作。

    莎士比亚以后的戏剧家主要有米尔德顿和韦伯斯特,他们的“流血悲剧”如《女人警惕女人》、《白魔》和《玛菲公爵夫人》等剧中由于加进了过多的流血、恐怖、刺激、紧张的场面而大大削弱了剧本所要表现的道德力量。

    1642年9月,国会两院发出命令,封闭了全国的剧院。至此,轰轰烈烈的持续了60年之久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