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人文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第一次被发现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以人本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为主体的西方精神和西方伦理开始定型,表现为:始自古希腊的人本精神得以发扬,而基督教的“禁欲”开始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样,天性的展现与伦理的制约关系就趋向平衡并由于日耳曼精神气质的作用而使这种关系稍稍向前者倾斜(这与中国传统的“存天理灭人欲”恰好相反)。随着人的天**望的充分展现,人的聪明才智也相应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于是,西方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地翻了数番,西方各民族纷纷摆脱蛮族状态而迅速地赶上和超过了东方文明世界,并借用东方文明为己所用,在不到几百年时间内征服了东方世界。因此,文艺复兴在西方文明史上的作用就表现为西方人在对古代文化的寻根中发现了人,确立了重现世的人生态度,进而把“沉重的历史包袱”(伦理制约)放在脑后边,放心大胆、轻轻松松、理直气壮地去开拓占有、冒险发财,满足**的、精神的各种**。但这个解放是低层次的,它侧重**生理的解放;而真正的高层次的精神解放则要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到浪漫主义时代完成。

    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世纪一16世纪)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重重樊篱,打击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以自由的结构形式、众多的人物形象,大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形成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

    早在11世纪,欧洲就开始走出中世纪最黑暗的阴影,向文艺复兴迈进。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发财致富的过程中,人们初尝了自我扩张的乐趣。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富庶文明介绍到欧洲,第一次在欧洲人眼前展现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到东方发财的野心。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适时地推动了欧洲迈向新时代的进程。1276年意大利首次建起造纸厂,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印刷业兴旺发达起来。古典文化和新文化著作大量出版,加速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中国的罗盘引起西方的航海革命;中国的火药引起西方的军事革命,为西方人征服殖民地创立了条件。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学者携带发掘出的古希腊艺术作品逃往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学者从这些古代文化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对立的因素,于是掀起了一股研究古典学术的热潮。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本精神又使沉闷的中世纪末期的文化人耳目一新。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哥·达·伽马发现了绕非洲南端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新大陆、新航线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为新兴资产阶级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开辟了广阔的场地,世界贸易空前扩大。这一切更加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好奇心理,鼓舞着人们进一步探索人存在的价值。人竟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竟和上帝一样高大!因此,人要和上帝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要扫除几个世纪以来妨碍人的自由的各种障碍,要寻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文艺复兴运动就这样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商业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及反映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资产者掀起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业工场,这是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接着英、德和西班牙等国也相继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沦为廉价的雇佣劳动力,这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度。表明欧洲的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经济上逐渐以商品经济替代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的诸侯统治,积极开展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在文化上,要求表现新兴资产者,发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由于各国社会条件的差异,对同一性质的社会变革便有着不同的称呼和认识。法国人着眼于文化方面的变革,最早提出了“文艺复兴”的名称;德国人强调宗教斗争,把思想文化的变化称为“宗教改革”,意大利人则因为此期造型艺术的繁荣而称为“五百年代”。恩格斯曾说:“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现出来。”文艺复兴虽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但实质上并不是为了恢复古代的旧文化,而是借此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任桔,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在资产阶级人性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解放的第一步。

    二、文艺复兴精神

    l·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表现在:

    (1)用人权反对神权。中世纪教会竭力宣扬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而人是渺小的,只能忠顺地听任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其实所谓的“神”,只不过是神化了的封建统治者。人文主义者与之相反,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歌颂人的精神和**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人”“神”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中世纪封建教会竭力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他们宣扬“**是灵魂的牢狱”、“现世是罪恶与悲哀的幽谷”,麻痹劳动人民,使之安于贫困,忍受奴役而不加反抗。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对于爱情更给以热情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人可以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封建教会为了愚弄人民,宣扬蒙昧主义,并垄断教育大权,扼杀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对追求真理的自然科学家进行残酷迫害,把违背天主教教义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人文主义者则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发展科学文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等口号。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妨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的不断起义也威胁着资产阶级的财产安全。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并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人文主义思想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者从古代文化里发现了热爱生活、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从《圣经》里找到了人生而平等、不分种族无论贵贱都是上帝的选民和仁慈、宽恕、博爱的思想,发展成最原始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文主义是对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总结性继承、发展和变革,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组织而不反宗教本身。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是拥护王权的基督教徒。对《圣经》原文的重新认识和解释与宗教改革对教廷权威的否定,便是人文主义者承袭基督教精神的典型体现。

    人文主义者还迈出了资产阶级人性解放的第一步——**解放。上述人文主义者提倡的个性解放、爱情、幸福主要是追求财富与男欢女爱,因此,当时的人性解放更多的是把**的活动从禁欲主义的桎梏里解放出来。这一步虽然事实证明走得有些过头,但矫枉必然过正,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17——18世纪的启蒙、理性调整,资产阶级才登上了人性解放的新台阶——19世纪的精神解放。

    2.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有如下特点:

    (1)在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恶德败行加以嘲讽,并积极传播人性、人权、现世幸福、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

    (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人的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特别是作家们参加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实际斗争,促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许多作家摆脱了中世纪文学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传统,摒弃了中世纪文学那种神秘的象征、寓意和梦幻的表现手法,力求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他们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在古希腊罗马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把历史的真实、现实的真实和理想的真实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3)文学形式上丰富多采。为了适应新的现实关系的需要,许多作家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戏剧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适合反映广阔多样、错综复杂的新的社会生活的小说,特别是新诞生的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随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抒发个人真实感情的抒情诗也大大繁荣起来,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4)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格。文艺复兴也使欧洲的民族意识觉醒。随着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反映民族生活,富于民族特色,使用民族语言的民族文学先后发展起来。人文主义作家打破了中古封建教会统治时必须用拉丁文写作的陈规,采用本国地方语言,从民间口语中吸取营养,又吸收了古典和外国文学语言的精华,加以革新和创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文学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有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进步的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

    欧洲各国历史条件不同,人文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也各不相同。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到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与早期人文主义文学。诗人但丁、彼特拉克、短篇小说家薄伽丘是意大利和欧洲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他们为近代欧洲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酝酿于15世纪末,形成于16世纪,涌现出了以七星诗社和拉伯雷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文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西班牙、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产生了维伽、塞万提斯、斯宾塞、马洛、莎士比亚等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创作全面兴盛,欧洲文艺复兴文学达到高峰。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最早的国家,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契斯科·彼特拉克(1304一1374)出身于佛罗伦萨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属于白党,与但丁同时被放逐。彼特拉克从小随父亲旅居法国。父亲去世后,他专心从事文学活动,搜集研究古希腊、罗马名著和文物,而且首先提出“人学”思想,公开宣称:人类应该追求个人幸福,鄙弃封建道德(《秘密》)。他攻击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论轻视现实》)。他还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贵族的暴力统治,在《意大利颂》中他表现出了对意大利政治分裂的极大反感,哀叹祖国和故乡正被“战争”、“纠纷”残酷地“折磨和煎熬”,渴望民族统一。

    诗人最优秀的代表作《歌集)}包括366首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相传,彼特拉克在23岁那年遇到一名骑士的妻子劳拉,一见倾心,便用诗歌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的爱慕之情。1348年劳拉染病仙逝,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后来,彼特拉克把这些诗汇集成册,以劳拉逝世为界,分上下两编,取名《歌集》。《歌集)}不仅歌颂了诗人对劳拉的爱情,而且表达了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诗人笔下的劳拉与但丁笔下的贝亚德不同,贝亚德是神性人物,具有抽象的神性美,而劳拉具有迷人的形体美,富有强烈的现实感。《歌集》中的一些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和平统一的政治思想。《歌集》在形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十四行诗的体裁。作者把每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节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节三行诗组成,押韵的格式是:abba、abba、cdc、cdc。诗句每行11个音节,通常是抑扬格。十四行诗原是意大利民歌的一种体裁,彼特拉克创造性的运用,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一种新诗体,为近代资产阶级抒情诗开辟了道路。

    意大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是乔万尼·薄伽丘(1313一1375)。他怀着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宣扬了“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某城七个年轻女子和三个男青年,为了逃避1348年流行的瘟疫,来到郊外的乡间别墅,用轮流讲故事的形式消磨时光。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住了十天,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西方寓言、传说和东方的民间故事,有的来自意大利的现实生活。全书贯穿着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要求祖国统一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谈》首先抨击了禁欲主义思想,揭露了禁欲主义的虚伪。作品用很大篇幅讲述了情爱、**的故事,告诉人们自然的**是不可阻挡的,封建教会宣扬禁欲主义,其实是自欺欺人。如第三天第八个故事写修道院院长诱骗农民的妻子,第九天第二个故事写女修道院长偷情。这一切都嘲笑了禁欲主义的虚伪。

    其次,小说痛斥了封建的包办婚姻、门阀制度和夫权观念,歌颂爱情自由、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第四天第一个故事,驳斥了封建阶级的婚姻观,塑造了一个至死不渝的殉情者绮思梦达的光辉形象。这个故事已超出婚姻的范畴,不但肯定了爱情自由、个性解放,而且对贵族阶级的偏见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第三天故事第七、第五天故事第七等,都表达了反封建等级制度的人文主义理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