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节 但丁
    但丁·阿里吉耶里(dantealighieri1265——1321)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思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于1265年5月下旬诞生在佛罗伦萨,自称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出身城市小贵族。高祖父曾参加十字军东征,立过战功,被封为骑士,战死在圣地。高祖母是波河流域的人,她的姓氏阿利吉耶里后来成为本家族的姓氏。

    但丁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学过有关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的初步知识,后来又师从著名的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学过修辞学,包括当众演说和写拉丁文书信的艺术,这对于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学,接触到拉丁诗人的作品、法国骑士传奇和普罗旺斯抒情诗。18岁时,已经学会了作诗。他的诗感情热烈,优雅和谐。当时佛罗伦萨是博洛尼亚诗人圭多·圭尼泽利创立的“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中心。但丁和这个诗派的一些诗人互相赠答。但丁青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是爱情诗。他把这些诗献给心爱的女子贝雅特丽齐。但丁童年时随父拜访一名门贵族,见到了贝雅特丽齐,认为是“天福降临”,后来产生恋情,终生不忘。但丁的恋爱是秘密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贝雅特丽齐被诗人视为上帝派到人间启迪他灵魂的天使。但丁初次见到贝雅特丽齐时年方9岁,18岁时在街上第二次见面,贝雅特丽齐对但丁行礼问候,但丁仿佛是受到了上天的祝福。但丁说,相见时是在早上9时,而当晚9时他就做了一个梦(他对“9”这个数字怀有宗教的神秘感)。后来贝雅特丽齐嫁给一个银行家,在24岁时死去。但丁陷入极度悲伤之中。渡过短暂的痛疼时期,但丁又重新开始赞美贝雅特丽齐天使般的美丽。这时诗中的贝雅特丽齐已是天国中闪闪发光的圣女。1292年至1293年间,但丁把为贝雅特丽齐写的爱情诗,收集整理成《新生》诗集,以此寄托对心爱女子的怀念之情。在诗集的结尾处,但丁表示“不再谈论这位圣女,直至更配谈论她的时候”,并且希望能用毕生精力“为她说出前人为任何女子都未曾说过的话”。

    精神上获得“新生”的但丁潜心研究神学与哲学。他认真阅读波伊提乌,西塞罗,亚里斯多德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并开始创作隐语训世诗。这一切,都为后来创作的升华准备了必要条件。

    政治斗争在但丁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丁青年时代积极从事政治斗争,加入圭尔费党(教皇党)并参加了反对吉伯林党(皇帝党)的斗争。胜利后,佛罗伦萨的圭尔费党分裂成“黑派”和“白派”。当时教皇博尼法齐乌斯八世为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托斯卡纳地区,插手于两派斗争,企图渔利。但丁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与博尼法齐乌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由于“黑派”赞成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企图借助教皇的力量打倒“白派”。因此,但了不得不向“白派”靠拢。

    1301年10月,在教皇唆使下,法**队南下意大利,逼进佛罗伦萨。为了挽救危局,但丁和两名“白派”代表前往罗马,与博尼法齐乌斯八世谈判。阴险的教皇用好言将其他两名代表劝回佛罗伦萨,把但丁留在罗马;同时命令法军进驻佛罗伦萨城。11月1日,在法军的威慑下,“黑派”取得政权,开始对“白派”进行残酷的报复。1302年1月27日,但了在从罗马返回佛罗伦萨的途中得知自己被缺席判刑的消息。他与其他四位“白派”首领,以贪官污吏罪,反对教皇及教廷调解者罪和破坏共和国安宁罪,被判处两年流放,罚款500块小弗罗林金币,并永远不得担任公职。但丁拒不认罪,因而,同年3月10日又被判处终身流放,没收全部家产。佛罗伦萨政府声明,如果但丁返回故乡,必处以火刑。从此,但丁开始了漫长而颠沛的流浪生活。几年间,他“作为行旅,几乎乞讨着,差不多走遍了所有说这种语言(指意大利语)的地方”,他像“一只无帆无舵的小舟,随着吹于肌体、带来贫苦的风,飘泊到各个港湾、河口与海岸”(《飨宴》)。在动荡不定的生活中,天性倔强,傲慢的但丁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子女的担忧,更使他痛苦万分。但丁曾一度想含辱认罪,取得佛罗伦萨人的谅解。他写信给佛罗伦萨执政者,请求宽恕,希望能获准返回故乡。然而,他更想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卓越的创作天才,挽回由于贫困和流放而受到损害的声誉,甩自己将获得的赫赫名声,使那些判他的人感到懊悔,最后达到重返故土,使“疲倦的灵魂得到休息”的目的。他于1304年至1307年间专心撰写《论俗语》和《飨宴》两部学术著作,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广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飨宴》是一篇学术性论著,借注释自己的诗歌而介绍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其中有经院哲学的观点,也有强调人的理性高贵,美德高于门第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论俗语》是一部关于语言和诗律的著作,指出俗语的重要,表现作家对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渴望。

    流放生活开拓了但丁的眼界。他的视野从佛罗伦萨的派别之争转向维护整个天主教世界的安宁和秩序。他认为意大利境内发生混乱,是因为没有一个能制止个人贪欲,引导人们走向一条文明、道德、正义之路的首领:皇帝玩忽职守,忘记了来罗马执掌天主教世界的世俗权;教皇野心勃勃,越过神权范围。干涉人间事物;他们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了意大利的无政府状况;所以,肆无忌惮的人们无休止地追求物质财富,贪欲、野心越来越大,邪恶、权势占了上风。

    公元1310年,新当选的亨利七世企图恢复皇帝在意大利半岛的权力,率兵南下意大利。亨利七世的到来,重新燃起但丁返回故乡的愿望。他希望教皇与皇帝和解、恢复意大利及整个天主教世界的安宁。为此,但丁写了《告意大利诸侯和人民书》,号召他们爱戴、欢迎亨利七世,把他视为恢复正义的救世主。亨利七世的军事行动受到托斯卡纳圭尔费党的顽强抵抗,但丁非常愤怒,写信谴责“穷凶极恶”的佛罗伦萨人,称他们为“新巴比伦人”。同时,但丁还致书亨利七世,请求他火速进军佛罗伦萨,镇压那些“腥臭的狐狸”,“反抗母亲的毒蛇”,“传播瘟疫的害群之马”。

    1313年,正当亨利七世准备进攻佛罗伦萨时,害病身亡。皇帝的死亡使但丁的一切幻想破灭了。亨利七世南下意大利时,教皇克雷门特五世害怕皇帝在意大利的势力增强,危及自己的利益,因而煽动意大利诸侯联合抗击他的军事行动。支持皇帝的但丁奋笔疾书,写下了论述政权与神权应分离的政治论著《帝制论》,进一步阐明了独到的“两个太阳”的理论。1313年,佛罗伦萨政府对流放者实行大赦,因为但丁支持亨利七世,所以不在其列。1315年,佛罗伦萨政府再次实行大赦,宣布只要但丁交付罚款,真心表示忏悔,便可返回家园。但丁把此事视为莫大的侮辱,断然拒绝了这些要求。他在《致佛罗伦萨一友人》的信中说:“这不是还乡之路……,难道我在别处就无法领受到太阳和星辰的光辉吗?”他决心将满身荣耀地返回故乡,否则,永远在外,死不回头。这一决心推动但丁后半生努力奋斗,完成文学巨著——《神曲》。

    但丁继续流浪,后来定居拉文纳。1314年写完了《神曲》的前两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波洛尼亚邀请他去接受桂冠,他婉言谢绝。他要在将他放逐的佛罗伦萨接受挂冠,以此回击他的敌人。晚年,但丁专心从事《天国》篇的写作,决心使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神曲》更加光辉灿烂。1321年9月13日夜里,但丁客死拉文纳,葬于该城的圣彼得大教堂。当时,他刚刚完成《神曲·天国篇》的创作。

    《神曲》,(《divinamedia》)原名《喜剧》(《media》),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文学中最伟大的诗篇,世界文学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但丁称自己的作品为《喜剧》有两个原因:一、但丁称体裁高雅的作品为“悲剧”(tragedia),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称体裁低俗的作品为“哀歌”(elegia),把居中的称之为“喜剧”。但丁认为《神曲》是为有一般文化水平的普通人而写的作品,所以采用了中等体裁,以便获得更广泛的读者。二、《神曲》以悲伤起始(地狱),以欢乐结束(天堂),因而可称为《喜剧》。第一次为这部作品冠之以“神”字的是薄伽丘,其原因:一是作品之伟大,前所未有,似出自神人之笔;二是作品写的不是人间生活,而是来世之事,以“神的喜剧”相称也比较恰当。

    《神曲》是一部“俗语”隐喻训世叙事诗。诗人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根据基督教的宇宙三界观念,描写了他梦游三界的故事。全诗分《地狱》(((infer))、《炼狱》(《purgatoric》)、《天堂》(《paradiso》)三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14233行。序曲中但丁设想自己35岁那年迷途于一个黑暗的森林(隐喻整个人类的迷途),并于黎明时遇见三只野兽:豹,象征淫欲;狮子,象征傲慢;饿狼,象征贪婪(天主教三大美德——禁欲、谦逊、贫寒的死敌)。但丁无法战胜这些恶敌走出迷途。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帝国与理性)出现了,他受但丁已死去的青年时代的恋人贝雅特丽齐的委托,前来解救但丁,引导他走出迷途,并游历地狱和炼狱。然后,再由贝雅特丽齐(象征神学、教会以及上天的恩赐)亲自将但丁引人天国,瞻仰上帝。天使、众圣及天国光彩夺目的景象。

    《地狱》、《炼狱》、《天堂》三部以《地狱》篇最为丰富多彩,动人心弦、地狱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王国,那里的幽灵在黑暗与绝望中挣扎。他们仍被人世间的感情和贪心所迷惑,眷恋着以往的生活。成群的罪恶灵魂和魔鬼,古典神话中的人物,奇形怪状、混乱、凄凉艰险可怕的景物,粗野的、有时令人毛骨惊然、有时令人作呕的酷刑,交织在一起,渲染了地狱的恐怖气氛。但丁设想北半球是大陆,地狱的入口在大陆的中心点耶路撒冷,最底层是地心。地狱的形状仿佛一个从上向下逐步缩小,并有很多台阶的体育场,它共分九层,外加地狱前庭。未受基督教洗礼者、贪色者、饕餮者、贪婪和挥霍无度者、愤怒者、异端教徒、强暴者、骗于、叛徒等的罪恶灵魂,按生前罪孽大小,分别在各层接受不同的惩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