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节 但丁(2/2)
    但丁对《炼狱》的描写远不及《地狱哪样生动。《炼狱》没有《地狱》那么多与人间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故事。这是因为在炼狱中,人的感情已经淡漠,人世间的事情已逐渐遥远。《炼狱》的气氛不再是可怕的,使人压抑的,而是温和的、平静的。那里有广阔的蓝天,有对未来的希望。尽管惩戒仍很严厉,但人们知道一切都有限度。经过痛苦之后,便是上天所安排好的永恒的幸福。因而,《炼狱》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爱,温顺和宽恕。但丁所设想的炼狱是一座位于南半球大海之中的高山,它恰与北半球的地狱相对称。炼狱分七级,加上炼狱山脚和山顶的“地上乐园”共九层。生前犯有过错,但临终时仟悔了罪过,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按人类七大罪过倾向(即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各层接受改造,然后升上山顶的“地上乐园”,再在“莱特”河(lete)和“崖屋诺爱”河(eunos)中洗涤净身后,升入光明的天国。炼狱的每一级中,都针对本层灵魂的罪过,提供正反两面的例子,使人们能够弃恶扬善。

    《天堂》比《炼狱》更少对具体人物的生动描写,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天国的整体和谐和众圣所享受的神奇的安宁,所以不可能再有人的感情波澜和对尘世生活的眷恋。人类的表达能力有限,诗人无法将天国描写得更加具体。正像但丁自己所表示的一样:他看到了头脑无法全部记住,语言无法全部表达的超凡的景象。但丁以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为依据,将天国按月亮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水星天、木星天、固定星群天和水晶天分为九重,使之形成九个透明的、围绕着固定的地球旋转的同心圆圈。九个圆圈的运转,一圈比一圈快,因此,离地球最远的第九重天转动得最快。天国中的灵魂全部居住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他们按照在人间所建立的功德,分成各个等级,不同程度地接受上帝的光辉,享受瞻仰上帝圣容的幸福。为了使人们分清天国的等级,天国居民们下到九重天,与但丁会面,并向他介绍天国的神奇状况,讲解深奥的道理。最后,但丁来到九重天外,这里是上帝的天府,一片光明和欢乐的世界。但丁见到了上帝,但只是闪光般的一瞥,全诗至此更然而止。

    《神曲》的基本思想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他在给斯加拉(scala)亲王的书信中,谈到了自己创作《神曲》的动机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认为,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有四层意义,结合本书应是:字面意义——亡灵的遭遇;寓言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意义——对人类的警告,对迷途者的指导;神秘意义——对于未来神圣事物的预言。长诗对宇宙三界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如下的意图:通过揭露现实以唤醒人心,给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长诗的主题思想是:人类怎样摆脱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长诗表现了诗人追求最高真理的热忱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

    《神曲》的创作时代正是意大利商业资产阶级兴起的时代。资产阶级不是以高贵的出身,而是以经济实力登上社会舞台的。它是一个以金钱利益为生活原则的新阶级。它的产生使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哲学、宗教等一切领域都开始发生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人们试图摆脱教会上天重于人间、灵魂重于**、未来重于今生的天主教传统道德观念,开始把眼睛转向世俗生活,追求世间的享乐和财富。神秘主义、遁世主义虽然仍占有重要地位,但逐步失掉了对人们的吸引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样也使贵族阶级的结构和僧侣的状况发生变化。老贵族用骑士的刀剑夺得了社会地位,而“新贵族”则用金钱垫起了登上社会上层的阶梯。意大利已被金钱的力量所左右。在金钱冲击下,教皇和主教们也开始拼命追求物质财富。他们修建高楼大厦,享受荣华富贵;教会成了“伤风败俗”的带头人。教皇与皇帝争夺世俗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有足够的金钱,取得与皇帝斗争的胜利,早已出现的买卖圣职的情况已司空见惯。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但丁写了《神曲》。

    但丁所处的时代是社会的变革时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虽然开始发生变化,但新旧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仍犬牙交错,旧道德观念仍占有重要地位。在很多人的眼里,金钱被视为造成伤风败俗的社会腐蚀剂,资产阶级“新人”被看作贪婪的吝啬鬼。但丁便是站在反对资产阶级“新人”立场上的,他说:“傲慢、嫉妒和贪婪是焚烧我们心灵的三把火,”“那些新人是暴发户,傲慢和放荡不羁都由他们所引起。”但丁从谴责现实“社会堕落”的立场出发,以解救人类为己任,企图用《神曲》这部巨著,将已经“迷途”的人类重新引上过去的“正路”。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德·桑迪斯(danctis)曾这样评价但丁:“他以过去谴责现今,又以现今的堕落作为反衬,赞美过去。”政治上,但丁反对以民族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国家,反对意大利分裂为很多城邦共和国,反对教皇干预政治;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身上,盼望恢复帝国一统天下的整体欧洲。他认为,意大利应该像罗马帝国时代那样,成为帝国的中心和“花园”。他抱怨皇帝“听任帝国的花园荒芜”而不南下意大利行使他的权力。但丁的哲学思想中,虽然闪烁着许多新的火苗,但是,“人若想幸福,就应与**斗争,并努力靠近善的极点——上帝”(德桑迪斯)的中世纪遁世主义哲学仍占重要地位。他认为,恶与罪过在于物质和**的快活,善的极点是上帝。他赞扬哲学,赞扬理性,认为哲学是“上帝之女”,理性可以引导人们达到人间的幸福;但他又认为,理性盲目而行,引至错误,需要上帝来指引,需要天命来解救。总之,对来世的幻想还在但丁的作品中占有主要地位,他仍属于充满天主教神秘主义的中世纪。但丁的写作指导思想是维护中世纪旧的社会道德与秩序,但是,他的作品中却多次流露出后来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他认为,人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判断善与恶,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就负有道德责任。他颂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与智者,把他们看作“才华非凡的人”;他称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但丁虽将他们置于地狱第一层,却为他们设计了高贵的城堡,使他们死后仍能生活在“开阔的、闪光的、高高的”鲜花盛开的地方,并为能与他们在一起而感到自豪。他同情弗兰齐斯嘉和保罗这一对恋人,按照天主教的道德标准,必须将他们打入地狱的**层;但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的自然感情,它往往不顾一切,冲破任何道德观念的束缚。他崇尚不畏天命的冒险精神,虽然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打入地狱第八层的煽动与挑唆深沟,却又为他大无畏的英雄业绩而惋惜。他指责教会的堕落,鞭答腐化的教皇和其他高级教士;虽然是为了维护天主教的“纯洁”使教会重新回到禁欲、谦逊、贫寒的正确轨道上来,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揭露虚伪教会的作用,勇敢地竖起了反对教会的大旗,为后人作出了反抗精神束缚的光辉榜样,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这中世纪欧洲上层建筑的重要支柱。《神曲》中赞美人的勇敢、歌颂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地方很多,作品本身也是诗人不屈服于恶运,与不公正的命运搏斗的产物。但丁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思想中充满新旧两个时代的矛盾。他的《神曲》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道德、宗教等各个领域的情况,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接受中世纪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人所能写出的最精辟的著作。意大利文学评论家们喜欢称《神曲》为“中世纪天鹅临终前最后一声长鸣”,用以形容这部作品的美和说明它的重大历史意义。

    《神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从神学、哲学、宗教、社会道德、古典神话、人类历史到天文、地理等多种自然科学,几乎无所不有,充分表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它不仅总结了中世纪的文化,而且概括了整个西方古典文化,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后人研究中世纪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神曲》构思严谨,思路清晰,韵律严格。但丁使用了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的数字和对称手法,给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使读者更能感觉到作品出自身负天命的“预言家”之手,因而也就更容易被其打动。“3”和它的倍数,在天主教世界是吉祥的数字,代表三位一体;《神曲》全诗3篇,每篇又分为33歌,每篇又都以“星辰”结尾,使《地狱》、《炼狱》、《天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一方面说明了但丁与神秘主义的中世纪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但丁具有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

    《神曲》是一部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作品。地狱、炼狱、天堂三个境界的设想虽然不是但丁的创造,但从来没有人像但丁那样,把它设计得如此丰富多彩,天衣无缝,把它们与神学、哲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结合得如此紧密,使之处处有理论根据。

    《神曲》是一部对未来充满“美好理想”的作品。作者看到了社会的“堕落”,幻想上天将解救人类,期待安定,正义的美好世界尽快地到来。这一希望虽然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梦想,却始终激励诗人为之努力奋斗。《地狱》是苦难现实的写照;《炼狱》是从苦难现实向美好未来过渡时所必须的艰辛历程;《天堂》则代表着没有邪恶的理想未来。

    《神曲》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的典范。作品中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与生活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现实生活的再现。《神曲》所涉及的问题是当时意大利社会存在的最敏感的问题。由于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尽管它的内容是对人死后的三个境界的描写,却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但丁同时代的人物;讲述的故事也往往来源于历史事实和中世纪晚期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事件。中世纪的其它隐喻几乎构成作品的全部内容,因而给作品打上了复杂而怪诞的印记,而《神曲冲的隐喻却是以人生现实为基础的,它服务于对人生现实丰富而生动的描写,也随着作品的发展和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极接近于人生现实和人的真实感情。《神曲》总体上属隐喻结构,它没有妨碍作者对作品中具体细节的描写。象征帝国与理性的维吉尔和象征教会、神学与上天恩赐的贝雅特丽齐,不时超越抽象的象征意义,变成诗人以激动和仰慕的感情所赞美的生动人物。总之,《神曲》用隐喻启迪人们的思想,也以现实主义笔触直接披露社会问题。它是一部描写与现实紧密不可分的“奇异幻象”的叙事长诗。

    《神曲)}中的人物形成了一座丰富多姿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可惜《神曲》中并没有明确描述但丁的容貌,只是在第30首歌中,贝雅特丽齐说:“不知你是否因为听了我的话而心痛,胡须也翘起了。”由此我们知道但丁蓄着胡须。但丁了解自己具有傲慢的缺点,因此当他在炼狱第一层看到背着沉重包袱的净罪之人,和被缝上双眼之人时说:“也许在我死后视力会被夺走,但应只是短时间;因为我不曾犯过羡慕他人之罪;令我不安的是在第一层受罚的时间过于长久。”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意义。但并没有抽象化,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性格特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维吉尔以导师和父亲的形象、贝雅特丽齐以长姊和慈母的形象出现,训诲、批评、鼓励和救护但丁。诗中常常通过人物戏剧性场面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来刻画性格。但丁勾勒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只用寥寥数语。

    《神曲》的内容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变化。与之相吻合的是作品艺术形式的干变万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巧妙使用。《神曲》中的语言摆脱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矫揉造作的贵族语言模式,有时细致入微,有时坚强有力,有时温柔和蔼,有时辛辣严厉,有时神妙莫测,有时传神逼真,柯栩如生。这样一部杰作表明了意大利“俗语”度过了幼年时代,走向了成熟的道路。

    总之,《神曲》是整个西方中世纪文学的顶峰,它全面地总结了中世纪文化,宣布了中世纪的结束,又使人隐约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