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为,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结束,前后共经历了大约12个世纪。这段历史又可分为初期(公元5至11世纪)、中期(公元iz至15世纪)和末期(公元15至17世纪中叶)三个阶段。初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末期是封建社会衰亡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欧洲文学史上的“中古文学”指的是初期和中期的文学,末期(确切地讲应从14世纪开始)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民族大迁徙”与近代国家的雏形
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奴隶制度解体、新的封建因素产生的基础上,同时又在日尔曼人原始公社制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结合,形成了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
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罗马人称他们为“蛮族”。
日耳曼人是“蛮族”世界中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是最好动的民族。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日耳曼人分布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莱因河以东、维斯杜拉河以西之间的广大地区。据史书记载,到公元1世纪末,日耳曼人已经完全定居下来,处于氏族社会解体的阶段。到公元3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耳曼人已经结成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等许多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各部落联盟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居住地,于是便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史称“民族大迁徙”(公元376至568年)。当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境内时,不堪奴隶主剥削压迫的奴隶和隶农,同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最终于公元476年彻底摧毁了西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各地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于是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西欧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通过土地的大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完成了由氏族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自公元5世纪起,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一系列王国,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公元481至814年)最为强大,存在的时间最长。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公元768至814年),法兰克王国被建成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843年,将帝国一分为三,初步形成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东法兰克王国(后来的德意志)、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法兰西)和意大利。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在欧洲正式形成。
2.基本矛盾、封建割据、城市兴起
欧洲中世纪的统治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庄园的自然经济。
与东方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不同,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割据,国王势力薄弱。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领地,各外族王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不断变化,中世纪最初的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从1096年至1270年,西欧各国的封建主阶级又以收回“圣地”为借口,先后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把掠夺的手伸向地中海东岸各国。
由于封建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上连年的战争,生产破坏,土地歉收,瘟疫流行等因素,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农民不断发起反抗斗争。到公元10至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并迅速发展,产生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工商业者),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日趋复杂。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权力,而且也受封建主的压迫,于是就和农民一起反抗封建主。在整个中世纪,反封建斗争始终显得很活跃。
3.基督教神学统治
欧洲中世纪的又一大特点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文化主宰着一切世俗文化。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人是众多受苦受难民族中受苦最深的一支,在犹太教中有一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希腊语为“基督”)来拯救上帝的“选民”——犹太人脱离苦难。这种“救世主”的观念颇能适应绝望的人们的需要,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在犹太教的影响下,基督教消除了民族界限,成为一切受苦受难者祈求信仰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徒都是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早期的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只要信奉耶稣,就可成为教徒。他们仇恨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随着基督教的日益发展,信徒中的富有者不断增加,并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到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至此,基督教就成为罗马帝国的精神支柱,成为统治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创立了一整套基督教神学思想,竭力树立神的绝对权威,歌颂上帝的仁爱,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教会为其思想体系创立了理论基础——原罪说,并通过教会文学大力宣传。《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写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经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的禁令,犯了大罪(即原罪),被上帝逐出乐园,来到充满灾难和艰辛的大地上接受惩罚。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的这一大罪要在人类中世代相传,人一生下来就负上了祖先的罪孽,人类将在世上终身受苦,放弃一切世俗欢乐的欲念,顺受忍耐,刻苦修行,努力赎罪,才能求得来世解脱,进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恩典。
教会进行神权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僧侣们随意解释《圣经》,制造出种种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理论”,树立了许多宗教人生伦理准则,如“七德”(谨慎、节制、坚强、正直、信仰、希望和仁爱)、!’七恶”(骄傲、妒忌、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好色),以及“君权神授”等等。《圣经》成了信仰、生活和一切言行的依据,知识、真理的渊源,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会神权统治的另一恶果是它对古代文化的严重摧残。在中世纪初期,由于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致使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民族大迁徒时期,欧洲的古代文化已经遭到破坏,而教会更把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信仰和学说视为“异端”加以排斥,甚至力图消灭。教会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十分敌视,想方设法销毁古代的文物典籍,只保留一部分有利于基督教的古代文化,导致文化发展的断裂。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教会把一切世俗文化纳入神学的范畴,为宗教服务:把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被用来为宗教服务,诗歌的作用是写圣歌和祈祷词,音乐的作用是唱赞美诗,散文是写仟悔录和圣徒、教父传,戏剧成为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事迹的宣传形式;而修辞学则成为说教布道的艺术。这种基督教文化唯我独尊的现实,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学术的生机,整个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发展相当缓慢。二、文学状况
宗教色彩,象征、寓意、梦幻、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以及开创性.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特征。
教会文学是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
教会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创作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直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上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教会文学脱离现实生活,主要是搬演《圣经》中的经文、故事,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和真实性,艺术性较差,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严重。因此,教会文学不能成为中世纪欧洲进步文学的代表。
骑土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
所谓骑士,就是封建领主的武装侍从。在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各封建主为了占有大量的领地和资源而养了许多武士。他们为主人打仗,并从主人那儿得到奖赏而成为小封建主,形成骑士阶层。开初,骑士的社会地位较低,后来,在多次十字军东征中,随着战争的需要,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形成了”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骑士们酷爱“荣誉”,把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视为最大的荣耀。骑士身上既有忠君、护教,维护封建制度的一面,又具有除暴安良、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一面。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无疑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思想的极大冲击,显示出较强的反教会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