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节 古罗马文学(2/2)
    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屋大维统治,习惯上又称奥古斯都时期,这是罗马的帝国时代。在他最初的统治中,动荡的罗马保持了暂时的稳定,罗马文化也走向了它的最高峰。这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有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公元前70年一公元前9年)全名叫普布里乌斯·维吉尔·马罗。他生活在欧洲古代文明结束、基督教即将开始对欧洲统治的时期,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近代意义的作家、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高卢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农民痛苦生活的同情与理解。他的重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代表作史诗《埃涅阿斯记》。

    《牧歌》是一部短歌集,由10首牧歌组成,包括情诗、哀歌、哲理诗等,形式上采用牧人对歌、独歌的方法,内容上歌咏爱情,表达对未来的幻想。维吉尔首次把这种短歌集形式的新诗歌带入了罗马文学。

    《农事诗)}共4卷,据说用了7年才全部完成,主要写种粮、种植橄榄和葡萄、畜牧、养蜂等农事活动,形式上模仿了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属“教谕诗”类型。维吉尔写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屋大维振兴农业的政策,因此该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和个人的印记。

    《埃涅阿斯记》总共12卷,按故事的内容划分,可分做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模仿《奥德修纪》写埃涅阿斯的流浪,后半部分模仿《伊利昂纪用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之战。根据维吉尔同时代人的说法,维吉尔所以要模仿,是因为他要与荷马比赛。史诗以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历尽千辛万险最终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种种经历为中心内容,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埃涅阿斯记》也模仿了“荷马史诗”,为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而从中间开始写起。故事开始时,埃涅阿斯等已在海上漂流了七年,当他们离开西西里岛准备往北向意大利进发的时候,大风却把他们吹到了迦太基。迦太基女王狄多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并且深深爱上了埃涅阿斯。在筵席上,埃涅阿斯讲述了特洛伊人在城池被攻陷后在海上漂流的苦难经历。狄多深为所动,遂与埃涅阿斯结婚。但天神劝告埃涅阿斯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要他离开迦大基。狄多苦苦挽留不住,便在绝望中自杀。后来,埃涅阿斯终于抵达了意大利。他找到了女先知西比尔,在她的领导下来到地府,他看见了特洛伊战争中阵亡的英雄们和狄多的亡灵,也见到了亡父。离开地府,埃涅阿斯又来到了拉丁姆地区。当国王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时,愤怒的另一求婚者图尔努斯便与他决战。最终埃涅阿斯杀死了图尔努斯,取得了胜利,史诗也就此结束了。

    尽管《埃涅阿斯记》从某些方面与“荷马史诗”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大量的比喻,重复、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整体布局,结构上的安排等等,但就本质而言,应该说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埃涅阿斯记》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历史感。尤其是比之于荷马史诗乐观勇武的艺术风格,《埃涅阿斯记》则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郁情调(特别是埃涅阿斯离开狄多,狄多因极度悲伤而自杀一段写得很有人情味,具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史诗中的主人公除了勇猛、坚韧的性格以外,更具备了敬神、爱国、为了民族的利益甚至压抑克制个人感情的优秀品质。作者在埃涅阿斯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英雄、理想君主的美好愿望。出于为维护屋大维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史诗也旨在宣扬爱国主义,以埃涅阿斯的经历向人们证明罗马人是神的后裔,当今的罗马帝国是不可动摇的。在艺术手法上,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是该史诗最突出的特点。

    贺拉斯(公元前65年一前8年)全名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他是奥古斯都时期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两卷集的《讽刺诗》谈论了社会和哲学以及文艺学等问题。《颂歌集》则抒情化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写爱情,写友谊,也有酒席宴上的即兴诗和一些政治内容的诗歌。此外,贺拉斯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文艺理论观点,如文艺应该模仿自然,“寓教于乐”等等。

    奥维德(公元前43年一公元18年)全名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他是奥古斯都时期罗马杰出诗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全部创作分为三部分:爱情诗(《爱经》)、神话诗(《变形记》)和流浪时期的诗(《哀怨集》)。代表作《变形记》15章,收有200多个故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英雄传说的汇编,以变形的神话主题作为串联,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内容。他艺术上突出的成就是人物心理的描绘。

    从公元互世纪到公元5世纪,罗马奴隶制逐渐走向了衰落。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缺乏真实的生活内容,雕琢夸饰,华而不实。代之而起的,是宗教文学的活跃。随着帝国的东迁,古代罗马也开始走向中世纪,古罗马文学也步入中古文学的时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