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诗歌、喜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罗马文学本身的成就不如希腊,但它作为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广泛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利用帝国的优势,把希腊文学迅速地推向了地中海周围广大的地域。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方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摹仿,不仅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还由于罗马生活内容和罗马审美趣味的渗透而具有更为独特的价值。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毫不过分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罗马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罗马人原本属于拉丁族,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的时候,他们就分批进入了意大利的中部,在大致相当于今天罗马一带的地理范围内定居下来。罗马人古老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始。公元前8至6世纪,古罗马的原始公社已开始解体,在经过了公元前5至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后,到公元1至2世纪的时候,古罗马已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奴隶制国家由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历史是并行发展的,直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叶,罗马才最终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就文学而言,古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孕育发展(公元前3世纪以前)、繁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和衰落时期(公元1至5世纪以后)。
在古罗马历史的早期,城邦制国家刚刚建立,社会尚处于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古罗马的文学也处在萌芽之中。这时的罗马文学还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主要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原始歌谣以及民间戏剧等。古罗马的神话是在自己原有的古神话基础上,吸收了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东西发展而来的。这时候,罗马人心目中的一些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揉合在一起,由原来的拜物教的神秘性特点转向希腊神话的人格化特点,通过改换希腊神话中一些神的名称,罗马人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神,如把奥林波斯之主宙斯改名为主神丘比特,天后赫拉被称作神后朱诺,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则被称作维纳斯等等。古罗马的戏剧,最早流行的是阿特拉笑剧和拟剧,是由农村庆祝丰收时的欢乐朗诵和滑稽表演发展而来的。尽管在当时罗马的戏剧尚处于民间的萌芽阶段,但它已为后来共和国时期戏剧的真正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进入了共和国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随着逐渐对地中海沿岸和其它地区的征服,罗马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国家。罗马文学也开始进入了它的真正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这时候,在希腊新喜剧的影响下,罗马的戏剧首先繁荣起来,产生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等戏剧家。
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一前184年)是罗马当时最受欢迎的一位诗剧作者,出身于富裕的平民阶层。他最初的职业是舞台管理。由于他精通舞台知识,并在创作时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又由于他的剧作很能适应当时罗马一般民众的民主观念,并且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要求,因此他的戏剧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普劳图斯的喜剧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他把希腊戏剧加入罗马生活的情节,搬上了罗马的舞台。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喜剧,但流传下来的仅有20余部,其中著名的有《双生子》(或译《孪生兄弟》)和《一罐黄金》。前者写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在年幼时走失,另一个一直住在小城里。一天,走失的兄弟来到小城寻找他的哥哥,由于他们相貌酷似,便引起了一连串可笑的误会。该剧讽刺了当时罗马上层社会的生活。《一罐黄金》被称为普劳图斯最严肃的一部喜剧,通过写一个本来诚实的穷人老头儿爱伏克里翁在意外地得到了一罐黄金后却终日惶惶不安的精神状态,展示了人在金钱面前所暴露出来的本来面目,表现出物质诱惑对人性、对家庭的破坏作用。普劳图斯对以后的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他的喜剧成了后来许多大作家取材的源泉,像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等,普希金和果戈理都曾利用他的作品创造了某些形象。
泰伦斯(约公元前190一前159)全名为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他生于非洲的迦太基,幼年时被作为奴隶带到了罗马,后因主人赏识他的才能,给了他自由,并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泰伦斯的喜剧迎合贵族的口味,一生中写过6部喜剧,全都流传至今。代表作《婆母》写一青年潘菲路斯的荒唐生活。他被迫从父命与一女子结婚,但婚后所生的儿子夫妻俩都不能断定其父亲是谁,最后竟发现父亲正是潘菲路斯自己。该剧的主题是赞扬妇女的克制忍让,对她们表示爱护与同情。另一名剧《兄弟》提出了关于青年的教育问题。剧中描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教养者,在温和的教育下,哥哥幸福美满;在严酷的教育下,弟弟好事难圆。作者最终宣扬了温和教育体系的胜利。泰伦斯的戏剧结构严密完整,人物机智、幽默。
到罗马共和国末期及屋大维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罗马文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共和国的末期,尽管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但这种形势却促进了雄辩术的发展,当时著名的演说家西塞罗的创作代表了这时期罗马雄辩术的最高成就。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全名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他是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出生于骑士家庭,自幼随罗马名师攻读哲学、法律,擅长雄辩术。作为政治家,他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贤人政治”;作为哲学家,他是折衷主义者;作为雄辩家和散文家,流传至今的有58篇演说辞。这些演说辞,在修辞上都十分讲究,用句仔细推敲,词汇丰富多采,成为后代演说家的典范。
卢克莱修(公元前98年一前56年)全名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罗马共和国末期一位有独特见解的唯物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为“朝气蓬勃叱咤世界的大胆诗人”。他从小受过全面良好的教育,是伊壁鸠鲁学说的信徒。哲理长诗《物性论》是他留传下来的唯一著作,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该诗主要讲述了世界的起源,原子的不停转动,生与死等哲学观点,是一部语言优美的诗体哲学著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