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相传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掌管葡萄栽种、葡萄酒酿造的神,是他首创用葡萄酿酒,并将种植葡萄和采集蜂蜜的方法传播各地。从远古开始,希腊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的活动,在祭祀时时常表演合唱和舞蹈,希腊戏剧即起源于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歌”,悲叹酒神在尘世遭受的痛苦并赞美他的再生。“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即“山羊之歌”,因为相传酒神在半人半羊神的伴随下漫游世界,故歌队身披羊皮。希腊喜剧起源于祭典活动最后的狂欢游行,其时有滑稽戏的演出。

    酒神祭祀原来只在农村,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于雅典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来盛行于农村的庆祝丰收、祭把酒神和农神的节日歌舞表演和祭仪表演进入了城市,这些节日也成了全国性的节日。这时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开始得到发展,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在建立民主制的斗争中,发现把各种普及性质极强的群众活动可以和为自己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可以把戏剧作为争取群众的重要工具。于是,便由国家出面主办这样一些活动,并建造大型露天剧场。民主制确立后,雅典政府支持戏剧活动,每年春季组织盛大的戏剧有奖比赛,政府还发放戏剧观赏津贴。戏剧演出成了雅典公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时期就是雅典戏剧的繁荣时期。

    一、希腊悲剧

    从公元前7世纪以后传入城市的希腊悲剧,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以后在这个节目中出现了一个“应和人”,他以几种不同的身份和歌队长对答。有了对白就有了戏剧的基础,这是第一个演员。一般认为是雅典人忒斯底斯在公元前534年首先开始使用的,因此他被认为是把酒神颂化为悲剧的第一个悲剧诗人。后来又有了第二个演员,第三个演员。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悲剧的结构程式基本形成。其基本特征为:每部剧作分为4个组成部分,即开场,由出场人物介绍剧情;进场曲,有合唱队大段的合唱曲;3至7个戏剧场面和3至7个合唱歌;退场。由此可见,戏剧表演和合唱队的歌唱构成悲剧的基本成分。合唱队有十几人,主要用来说明剧情,烘托气氛,还起着分幕分场的作用。随着戏剧的发展,合唱队的作用越来越减弱,戏剧表演对白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外在结构上,希腊悲剧一般采用“三联剧”的形式,相当于今天的“三部曲”。3个剧本是相对独立的,在情节、人物上又是连贯的。悲剧全部为诗体。

    古代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史诗,更多的是《荷马史诗》中的《伊利昂记》,也有极少数是以当代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如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虽然悲剧作品所叙述的情节和神话故事密不可分,作家选取的目的却是古为今用。悲剧诗人往往对神话传说作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宗教伦理、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等问题的看法与感受。

    希腊悲剧内容丰富,主题严肃,且哲理性突出。就希腊悲剧所展示的具体内容看,与希腊神话一样,同样渗透着以人为本的色彩,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希腊悲剧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命运观念。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命运,人的一切都有神的力量在支配和主宰着,人必须直面现实,与命运作永恒的抗争。究其实质,这是人类智能因素的增长在希腊悲剧中的反映,因为人面临许多挑战和考验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希腊悲剧亦被称为“命运悲剧”,它以人的意志与命运的不可逆转为基本或主要矛盾冲突。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言:“希腊悲剧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它通过主人公的意外不幸遭遇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情感,导致道德的净化。”由于此种特性,希腊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崇高坚强,气魄雄伟,面对厄运勇于挑战,能震摄人心,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希腊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有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一前456)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形成时期。他出身贵族,拥护民主派,经历了民主派反对僭主独裁政治斗争,亲身参加过反侵略的希波战争。相传他创作了70部(一说90部)悲剧,只留存下7部。他的创作全面反映了民主制建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充满了民主精神和爱国热忱,也反映了他世界观的矛盾。在《乞援人》中,他赞扬阿尔哥斯国王的民主作风,又不同意凡事征求民意;在《波斯人》中,他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沤歌卫国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出这是雅典民主精神对东方**主义的胜利,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在《七将攻忒拜》中,他以希腊传说影射当时一些争权夺利的政客和卖国求荣的叛徒;在《报仇神》中,通过俄瑞斯忒亚最后在长老法庭上的胜利,赞扬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对氏族贵族制的胜利;他的《普罗米修斯》更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斗争的艺术概括。

    《普罗米修斯》是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悲剧组成的三联剧,后两部没有流传下来。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约公元前469年)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决意要惩罚人类,想用洪水毁灭人类,普罗米修斯却盗取火种给人类,教给人类各种生产技能。宙斯下令把他用锁链锁在高加索悬崖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从这里开始。宙斯为了让普罗米修斯屈服,并让他说出那个会使宙斯丧失权利的秘密,每天让饿鹰啄烂普罗米修斯的心脏,晚上又长好,第二天仍旧如此。普罗米修斯受尽痛苦,他向苍天和大地倾诉自己的愤怒,又向河神的女儿们讲述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和宙斯怎样恩将仇报。受尽折磨的伊娥上场,她的不幸命运又一次证实了宙斯的不公正。普罗米修斯拒绝了懦弱的河神的劝告和神使的威胁,不肯说出那个会使宙斯丧失权力的秘密。最后在雷电中,普罗米修斯落入万丈深渊。这个剧上演于雅典民主派对贵族派的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反抗暴君的具有民主精神的英雄人物,为了人类的幸福他宁愿忍受一切苦难,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马克思赞誉他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宙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众神之王,放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氛围中,则是一个雅典僭主的典型。他背信弃义,淫邪专横。悲剧还鞭挞了神使等,因此,马克思说,希腊众神在《普罗米修斯》中“悲剧式地受到了一次致命伤”。伊娥是受侮辱被损害者的代表,普罗米修斯预言她有光明的未来。

    作品把雅典平民建立民主制的斗争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默然的忍受、辉煌的爆发、人类罕见的韧性和意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体现了早期人类的悲剧美,也为人类树立了最高最美的道德规范。在艺术上,埃斯库罗斯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层层对比的艺术表现技巧来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白部分。他在演出技巧上做了不少改革,他首先采用布景、道具、戏剧服装,演员面具也初步定型化。希腊悲剧的结构程式和艺术特色在他的剧中已基本形成,他被恩格斯誉为希腊“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一前406)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时期,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富裕商人的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热烈崇拜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曾被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晚年参加反对激进民主派的政变。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民主思想。他的基本倾向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的“黄金时代”,但潜伏的社会矛盾使自由民惶惑不安。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他一方面承认人的力量,歌颂英雄主义;另一方面又存在一种命运观念,认为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人的悲剧无法避免。他的剧作不直接涉及当代政治问题,而是反映民主盛世自由民的思想意识及伦理观念。

    《俄狄浦斯王》(公元前428年)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作品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俄狄浦斯的父亲是忒拜城的巴赛勒斯拉伊俄斯。神示说,他的儿子将要杀父娶母,于是俄狄浦斯刚一出生就被用铁钉穿上脚跟扔到荒野里,结果他被转送给科任托斯的巴赛勒斯。他长大后,得知自己要“杀父娶母”,就逃离了科任托斯,途中失手杀死一个老人,以后他解除了忒拜城的灾难,被拥戴为巴赛勒斯,娶了拉伊俄斯的妻子。《俄狄浦斯王》就是从他到忒拜城16年后开始。忒拜城遭到瘟疫,神示说,必须驱逐16年前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俄狄浦斯诅咒凶手,一定要找到他,把他驱逐。全剧紧紧围绕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最后真相大白:俄狄浦斯就是16年前的凶手,他的妻子正是他的亲生母亲。王后羞愧地上吊自缢,俄狄请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剧本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诚实正直,意志坚强,热爱人民,努力为人民解除灾难,但灾难却降临他自己的头上。他曾努力抗争,却使他更快地趋于毁灭。但他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承担责任,不逃避惩罚。这是一个理想王公贵族的英雄形象。作者对他倾注了同情,以他的顽强意志和英雄行为鼓舞人们面对厄运;但也通过他的毁灭宣扬了神力不可抗拒。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思想,表现了雅典自由民面对正萌发的社会危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担忧愤懑。

    亚里斯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剧中的悲剧冲突、悲剧性格和悲剧效果集中表现了希腊悲剧的特点。这部剧作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作者从追查凶手这件事入手,写发生在忒拜王宫前的事,把几十年的事件演变交待清楚,解开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疑团。剧中运用了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每一种想帮助他得到解脱的努力,都为他的有罪提供了新的证据。妻子为了使他不信先知的话,说出了前夫被杀死的地点,而这正好是他杀死一个老人的地方;报信人要帮他解除娶母之虑,告诉他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反而泄露了他的身世。妻子和报信人都提到婴儿脚跟钉了钉子。剧情发展很快,而且是俄狄浦斯亲自加速悲剧的完成。他逼着先知讲谁是凶手,他不顾妻子的阻止,逼着仆人讲婴儿的来历,眼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万丈深渊。发现自己是凶手固然不幸,更可怕的是“杀父娶母”预言的应验。因此,有人说没有任何一部希腊悲剧比《俄狄浦斯王》更为痛苦与可怕。亚里斯多德在谈到悲剧情节安排的两大要素(除了“激动人心”以外)是“发现”与“突转”——即情节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指出,《俄狄浦斯王》中的“发现”为最佳,因为它与“突转”同时出现。的确,俄狄浦斯“发现”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本人。主人公的最终自我发现导致剧情的颠倒乾坤的转变。从表面看,案件的逐步澄清构成剧情的基本线索,而实际上,俄狄浦斯对自己的发现才是主要的表现内容。就艺术结构而言,《俄狄浦斯兰》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发现、突转相互呼应,与作品的谜语结构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剧情发展的逆转模式——即正面意义向反面意义的转化。索福克勒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的“突转”和“发现”,揭开矛盾,推向**,最后引导到惊心动魄的结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