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在上升、工人工资在上升、土地租金在上升,而动辄血拼的竞争对手也在增多,产品价格却在一路跳水,在华跨国公司需要审视自己的利润池。
总裁的交替总伴随着公司业绩的起伏。2005年初,韩国人边京勋就任lg中国营销总裁,职位仅次于lg中国区总裁孙晋邦。这个性情温和、学究气十足的韩国人有着“铁腕”的称号,他的中国使命是将lg中国市场的策略由增长为导向转变为以盈利为导向,并实现中国市场的盈利。而他的前任,韩国人姜升求在两年的任期内并未改变中国市场的赤字局面。
这是一家在中国市场经营超过10年的跨国公司。在第一任总裁卢庸岳上任的10年中,这家公司以“做中国人喜欢的中国企业”为口号,实现了每年超过50%的高速增长。它的产品从家用电器到化妆品和化工原材料,“中国lg”的品牌形象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凭借中韩毗邻的优势,lg从最初将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基地,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lg全球第二大的产品市场,占到lg全球销售额的20%,在lg的全球布局中,中国市场集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于一身。
然而,该公司在2004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中国市场亏损抵消了其全球市场接近一半的盈利。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刚刚接手一年的lg中国区总裁孙晋邦坦言2004是“风雨飘摇”的一年,“国内企业出口退税率降低对出口的影响将持续,而欧盟、美国等市场仍将不断提高非关税壁垒。此外,全球范围内石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将对中国家电出口不利”。事实上,欧盟针对lg空调反倾销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不仅是市场环境的恶化,更大的威胁来自品牌低端化,这家被视为“洋品牌中最低端”的韩国公司,正面临增量不增利润、高端产品卖不出高价,甚至与中国的竞争对手恶性低价竞争的窘境中。在lg的产品结构中,中低档产品基本占一半左右,虽然赢得了市场份额,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巨额的亏损,而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低利润转变成了巨大的亏损负担。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本土竞争对手如格兰仕的价格血拼,大规模的商场促销模糊了品牌价值,“我们是在赔本赚吆喝。”lg的一位销售经理称。
转型的背后是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义。在过去的20年间,跨国公司将中国市场和全球经济紧紧咬合在一起,来自瑞银(ub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993~2003年,在中国大陆的外国投资的平均回报率是10.4%,而仅通用中国公司一家在2003年就赚了4.37亿美元,而大众2003年接近2/3的利润是由中国市场提供。
但好运看来转瞬而逝。不久前,通用和大众两大汽车公司的在华业务主管离职,理由很简单,业绩下滑太快。这家汽车制造商表示,与前一年度相比,中国业务2004年的利润缩减一半以上,至2.22亿欧元(合2.87亿美元)。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从4年前的50%下降到11%。在2005年前两个月,大众在中国的销售下滑了近70%,但大众汽车的管理人员将这一结果归咎于统计原因,称公司第一季度的降幅将接近1/3。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本月早些时候预测,2005年大众在中国业绩大幅下滑,将出现4.11亿欧元亏损,导致高盛将其母公司的每股收益估值调降1/4。
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能量看起来只是在逐步释放。如同当年的家电市场一样,经历过连续两年爆炸性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现在又开起了倒车。仅仅生产“中国价格”的产品已经不够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对除了价格便宜再无特色的“老三样”说不。而更大的威胁在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正在挑战“中国价格”的优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