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被跨国公司伤害
    跨国公司正面临集体的信任危机,事件的背后是跨国公司产品策略的调整与中国消费者成长的博弈。

    每年的3·15仍然是消费者群情激昂的日子,2005年亦不例外,但2005年的主角却是一批跨国公司。肯德基的调料中发现了“苏丹红一号”;几乎同时,联合利华的“立顿速溶茶”被怀疑氟化物超标而进入“黑名单”;宝洁的“sk-ii抗皱精华乳”涉嫌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正面临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诉讼。

    知名跨国公司陷入信任危机并不是第一次。1999年,中国4名消费者因为赔偿歧视将东芝公司告上法庭;2003年前后,上海一消费者因雀巢公司在中国出售的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将之告上瑞士法庭。但现在,个案的诉讼已有发展成为群体危机之势。“与以前的跨国公司信任危机相比,现在伴随中国消费者的成熟,这种危机逐渐由个体行为扩张为群体行为。”一位跨国公司的公关经理称。

    全球资讯的传播加速了跨国公司信任危机的蔓延。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fsa)就苏丹红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麦当劳、可口可乐等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的共360种产品清单,这份清单迅速传到中国,而媒体含糊其辞的报道引发了群体性的消费者恐慌,苏丹红的危害被放大。

    中国市场贩假售假早已不是新鲜的事情,跨国公司为什么成为这次事件的主角?消费者对跨国公司具有天然的关注度,跨国公司一向是价高质优的代名词,而其产品质量问题的败露具有相当高的传播价值,“被跨国公司伤害”显然不是一件小事情;另一方面,此类产品质量问题更容易得到裁决和赔偿。南昌市工商局在第一时间对宝洁公司罚款20万元,东芝公司给美国消费者的赔偿更高达10.5亿美元,中国消费者如何不“眼红”呢?而比较之下,对国内产品的诉讼,由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成本,“与跨国公司打一场官司赚名赚利,但与国内公司打官司有时并不划算。”一位跨国公司的高层经理称。

    让跨国公司担心的是,对其产品的不信任很容易引发民族情绪而形成对这类产品的隔阂。日本丰田在中国销售的“花冠”轿车零件、配置低于在欧洲销售的同款车,价格却高于欧洲市场,一直令中国消费者愤愤不平。而“霸道”suv引发的冲击更是让丰田大为尴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