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训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9章 构建创新型组织:创造新事物是企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3)(2/2)
    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之所以是18个月,这与微软产品的更新速度有关。微软推出产品的平均周期是18个月,如果产品得不到用户的认可,那么他们不得不面临重大损失。盖茨的用意十分明确,旨在警醒微软的员工开发的每一种产品都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他们不能始终以创新的姿态投入工作,那么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惨败,不仅是公司的惨败,也是他们自己的惨败。

    根据阿马布勒的“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原理”,外在压力并不是促进员工积极创新的有效因素,因为它带给员工的挑战可能主要不是因为工作本身确有难度(比如因为工作的技术含量较高,无法轻易完成),而很有可能是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量大等因素(实际上这些工作只需大量简单劳动即可完成)。但微软的成功实践表明,盖茨的“高压式管理”却产生了明显效果,其中的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微软的绝大部分工作确实具有挑战性,满足了大部分具有电脑天赋的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因此他们乐于成为不断创新的“工作狂”,并欣然将盖茨施加的工作压力视为一种督促;而另一方面,阿马布勒关于工作“挑战性”的界定可能并不那么精准,外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工作挑战性的一部分,毕竟一份工作无法脱离它具体的存在环境(比如可用的时间有多少、资金是否充裕等等)而被单独考察。

    当然,外在压力必须适度,一旦企业管理者过于强调外在压力作用,必然有失偏颇,甚至适得其反。早在1981年,微软就已经开始研发windows操作系统,希望以此与ibm公司的os/2操作系统决一雌雄,但这个项目却迟迟无法完成。这时盖茨的个人助理鲍尔默挺身而出,打算承担起开发的责任。但直到1985年春,鲍尔默依然没能率领他的研发小组攻关出视窗软件。盖茨失去了耐心,他气愤地表示,如果视窗软件不能在年底之前摆上柜台的话,鲍尔默只能走人。虽然鲍尔默最终没有辜负盖茨的期望,于当年11月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但因为压力过大,研发小组的一名高级程序开发师还是病倒了。因为连续数周每周工作高达100小时以上,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微软也因此损失了一名宝贵的科研人才。

    包括微软在内的很多成功的企业的实践表明,只有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引导企业向系统创新平稳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依照一定的原则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而言,阿马布勒为企业管理者勾勒了一条清晰的线路。可能不同的企业管理者面对不同的环境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都必然遵从“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原理”,将合适的员工安排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分派难度适中的工作挑战员工的创新能力,不时地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与那些耗费金钱和时间,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方法相比,自有其切中肯綮的充足理由。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