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彰显国家利益核心(2)
想必曾国藩说这话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沉重的。所谓“短中华之气”,就是损害中华主权。一个国家的强力主权被外国人控制,这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也不想让其出现的。主权之争不是一个普通的争议,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他在致奕?的信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想贵衙门与李泰国集议时,必已百端辩诘,舌敝唇焦。既欲兵柄之归我,又不欲本意之全露,即前此惠书所谓“有谋人之心,而不使人疑者”,其苦衷盖可想见。而彼挟制恫喝,持之愈坚,万不得已,隐忍而俯从其所请。国藩忝为疆吏,敢不体朝廷深意,委曲求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七艘船的管理、使用完全是一个“兵柄”,即兵权的问题。朝廷似有答应之意,曾国藩虽然体谅朝廷迫于外国势力不能不俯从的苦衷,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打算让步。他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讲究“统辖之方”。按照英国人的要求,派蔡国祥等一班长龙舢板和七艘轮船停泊一处,如果对方态度好,“如仪文不甚倨傲,情意不甚隔阂”,就和他们“虚与委蛇”,慢慢讲究“统辖之方”,想办法夺回轮船的管理使用权。这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积极建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表现出了曾国藩性格中倔强的一面,与“争”的态度。第二步舍小利保大利。所谓大利,就是保护国家军队的主权不受侵犯。他说,倘若对方“意气凌厉,视轮船为奇货可居,视汉总统如堂下之厮役、倚门之贱客”,则宁可放弃其统辖权力;“或竟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亦足使李泰国失其所恃,而折其骄气也。”曾国藩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很多湘军将领的支持,也得到了朝廷的理解与首肯。最后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粉碎了英吉利企图借此控制中国海军主权的阴谋,维护了国家主权。
坚持国家内政自主
当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英法俄等国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他们提出出兵帮助清军攻打太平军。当时的江浙地方官员、绅士以及朝廷中一部分决策者,认为清军进攻的速度和效率不高,企图打一场速决战,迅速消灭太平军,收复苏浙皖失地,因此极力赞成借兵助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