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二章 探寻弱国外交出路(4)
    第二十二章探寻弱国外交出路(4)

    这种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国际环境认识的结果。曾国藩一走上清朝的政治舞台,所面临的一个最大也是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他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同。西方列强环逼中国,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想将中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英国。英国在17世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遥遥领先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与扩张,在中国则发动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俄罗斯、美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成为他们追逐、蚕食、掠夺的肥羊。在京城为官的十多年里,曾国藩一直在追寻理学的最高境界,与唐镜、倭仁等打得火热,一心只想做一个进德修业的君子,对西方列强的国情毫无认识,更谈不上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了;组织湘军后,曾国藩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太平天国上,对外国仍然知之不多。直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曾国藩才开始慢慢地了解英法等国家,特别是担任总督后,由于朝廷的垂询,需要这位地方官员建议建言,加之要和外国人打交道,曾国藩的涉外知识才开始多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交领导力带有明显的先天性不足,这就像一个剑客,面对自己的对手,自己却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能看到对手的面目,只能凭耳朵的听力去判断对手的位置。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长期以来,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施行全面封锁,外国人“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闭关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从历史发展来说,它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在明朝末年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这种闭关政策的施行,全部退回到封建时代。从文化建设来说,它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由于对西方国家缺乏了解,他们所创造的科学文化也就无从知晓。从外交来看,清朝政府没有正确的外交政策,既不知道有什么国际公约,也不知道运用法律条文来作为外交的手段;既对外国人缺乏必要的了解,也不敢直接地面对面地和外国人打交道,更莫说针锋相对的谈判。当时在官场存在言理与言势两种不同的外交思想,在朝廷上,也存在战守与议和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自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存在。这对曾国藩的外交思想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作为一个地方大员不可能违背朝廷的意旨行使个人的主见。1867年换约之际,朝廷征求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战守与和议两种倾向同时出现,“恭邸重在和局,醇邸重在战守,物论与醇者较多。”曾国藩在二月写给李鸿章的信中谈到这个问题说:

    和约规模略定,大致尚属妥洽。此次换约章程下廷臣会议,执众口之意。腊月二十四五在内阁集议,二十八日复奏。醇邸虽有另摺,大致仍守和议。正月初三日醇邸复有条奏,则以战守为主。谕旨令醇邸与大学士会议,初五日会于内阁,三相皆推鄙人主稿,即仓卒交卷。虽附和醇邸之正论,而亦不能背于总署之和局,略似对策体制而已。

    和议是清廷主导的外交政策,虽然曾国藩也附和醇亲王战守的政论,但真的要他起草换约书时,他必须遵循和议这一个指导原则。这对他处理外交事件,是很有影响的。天津教案的处理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1870年天津教案由他去处理时,他就感到棘手、担心,并且写下了遗言。他这样写道: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议,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天巔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西方列强,不但畏惧他们的“性情凶悍”,更是“反复筹思,殊无良策”。用“束手无策”来形容此时的曾国藩,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竟然这样害怕与外国人交涉?根本的原因是清朝没有成熟的外交政策,和议和战守两种思想冲突中,和议思想占据上风。曾国藩在处理教案时生怕稍微不慎,即起战端。从这里足以看出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