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二章 探寻弱国外交出路(3)
    第二十二章探寻弱国外交出路(3)

    他认为西方国家的长处在于坚船利炮,而这也正是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出了一条学习西方国家长技,开创近代军事工业,自立自强的道路。曾国藩对西方的认识比较客观。当时很多人对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物还不了解,比如铁路、火车,就有人认为可以随时收放。他认为这是“无稽之言”,不可相信。

    自从英吉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俄罗斯、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在华形成了势力范围。对这些国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曾国藩有一个初步认识。他认为英吉利狡黠最甚,法兰西次之;俄罗斯势力大于英、法,但害怕英吉利争斗;又说美利坚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出面协调过中英矛盾。由此他认为,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对待。在西方列强各国关系上,他认为:“夷狄以利交,利尽则交疏。连鸡不栖,或非深患。”曾国藩的这些见解,不能不说有一些道理,若能够加以妥善利用,对于驾驭外交事务来说,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曾国藩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法律的遵循,他指出:“彼自横其征,而亦不禁中国之榷税;彼自密其法,而亦不禁中国之稽查;则犹有恕道也。”英国人在中国经商,不抵触中国的检查,这是宽恕之道。并且举例说,“咸丰三年刘丽川攻上海,至五年元旦克复,洋人代收海关之税,犹交还七十馀万与监督吴道。”据此,曾国藩认为“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

    认识到洋人随时都可能和中国发生冲突。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骄横傲慢,看不起中国人。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曾国藩多次提到,与外国人交往要谨慎,他指出,倘若稍有不慎,甚至“一言不合”,就可能引发“衅端”。曾国藩逐渐看到了西方列强剥削中国百姓的罪恶本质。他在写给奕?的信中指出:

    大抵洋人之在泰西,数百年互相吞并,无非夺彼国商民之利,然后此国可以得志。其来中国也,广设埔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朘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军兴以来,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加以三口、五口通商,长江通商,生计日蹙,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今若听洋人行盐,则场商运贩之生路穷矣;听洋人设栈,则行店囤积之生路穷矣;听小轮船如内河,则大小舟航水手柁工之生路穷矣;听其创办电线、铁路,则车、驴、任撵、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

    他认为,洋人到中国,目的就是要“欲逞彼朘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即采取剥削的办法,困隘中国百姓的生计。事实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速,中国小农经济逐步濒临破产,中国百姓生计一天比一天困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