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二章 探寻弱国外交出路(2)
    第二十二章探寻弱国外交出路(2)

    惟夷情志在通商,稍有损于国体,尚无害于民生。或者许和之后,仍可驯扰抚,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

    他认为英法等国之所以发动侵华战争,目的在于通商,在于获得物质利益。“惟逐利居奇,是其本性”。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英吉利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首先是宗教入侵,企图在思想上、文化上麻痹中国人民;其次是经济侵略,打着和中国人做生意的幌子,向中国输送鸦片,从身体上毒害中国人民;最后是军事侵略,公开的掠夺与占领,将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曾国藩没有看清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真实目的,是想将中国沦为其殖民地,加以残酷的掠夺。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曾国藩处理外交事务,就难免失之偏颇,不论在处理小的事件,还是处理大的外交事件上,都喜欢用利来解决问题。1861年,安庆合围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洋人给城中太平军接济米盐。如何解决,是一个外交问题。曾国藩的决策即采取给钱、热情接待洋人的办法。他说:“洋人最爱财利,最讲交情。”要求杨岳斌做好周密安排,要求有洋船经过的州县,各营要好好款接,接待礼节要谦虚恭敬,酒席要丰厚,馈送礼物不可菲薄,并且安排了专项经费。洋人卖米,太平军出多少钱,湘军出多少钱,以利益来诱惑洋人,达到“彼平时感我厚情,临时贪我厚利,自无不允之理。”这种措施的采取,不久就断了安庆城的接济。

    对于英法等国的认识,曾国藩常常从中国历史来推演,并且得出一些结论。中国是一个儒家传统的国家,儒家治国强调的是礼仪,是仁义,是用道德来维系社会人员,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不注重法律法规。而英法等国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契约制度,依法治国。对此,曾国藩的看法是:

    自古圣王以礼让为国,法制宽简,用能息兵安民。至秦用商鞅以“耕战”二字为国,法令如毛,国祚不永。今之西洋,以“商战”二字为国,法令更密如牛毛,断无能久之理。

    曾国藩认为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根本原因是国家法律太多。法治是人治的敌人,曾国藩主张以礼治国,是一个人治家,他从人治的角度来反对秦国的治国策略,推断法多国亡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次类推西洋国家法令密如牛毛,因此很难长久,却不免幼稚可笑。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中。曾国藩在接受儒家思想积极的内容的同时,也消化了其消极的内容。这些消极的内容表现在曾国藩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上,则是只看到外表的东西,而看不到本质的东西。1861年5月7日他在日记中记道:

    眉生言及夷务,余以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