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二章 探寻弱国外交出路(2)(2/2)
    他认为,在对待洋人上,不应该纠缠于关税、礼节,而应该看到洋人“有德于我”的大的方面。所谓洋人有德于我,不外乎在北京不毁中国的宗庙社稷,在上海帮助剿灭太平军。前者就是儒家思想的错误体现。太平军所犯的一个大错误,也是曾国藩抓住大肆批判的一大错误就是所到之处毁灭宗庙社稷、寺庙道观。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当英法等国没有毁灭中国宗庙社稷的时候,曾国藩认为这是“有德于我”。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对西方列强认识肤浅的一面,也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可以这么说,曾国藩的这些认识,好像是闭着眼睛在发表看法,当然是肤浅的、片面的、不准确的,也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睁开眼睛看世界

    曾国藩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有思想的领导者,是一个有着开放心怀的领导者。他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接受新知识,并且不断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领导者如果固执己见,就会固步自封,难以把握变化的现实。在认识西方列强上,曾国藩的思想也是不断进步的,有时虽然和前面的肤浅认识交织在一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认识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1858年5月他给左宗棠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就广州人民与英国人的斗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

    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所短者,路远也,人少也。自古称国富者以地大为富,兵强者以人众为强耳。英夷土固不广,其来中国者人数竞无几,欲恃虚声以我卜国。粤民习知其人之寡、技之浅,故官畏鬼,而民不甚畏鬼,与之狎也。此次与之确斗,彼必不能坚守,此后官兵之气日强矣。往时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筠仙归自上,亦震诧之。意彼蹈骄兵、贪兵之忌,恐不能久。

    1852年到1859年,广州人民经过长达七年的斗争阻止了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特别是1858年春,10多万广州人民以声势浩大之气震慑了文翰进城的企图,表现了广东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与力量。对此,曾国藩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进一步指出,通过这次斗争,英国人一定不能坚守,官兵的士气也会得到加强。当时一个叫徐松龛的人写了一本书,书中嫉妒夸张英国实力。曾国藩看了书之后,感到很“震诧”。从广州人民的斗争中,曾国藩看到了民众的力量,遗憾的是在日后的对外交涉中,他忽视了这种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国家在中国不能长久的现实,增强了应对信心。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