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探寻弱国外交出路(1)
作为一个外交家,一百多年来,曾国藩一直处于毁誉交互之中,有说他是自强、抗争的,也有说他是卖国、汉奸、妥协、投降的,种种评说,都因看问题的出发点与角度不同而不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自守;鸦片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被迫外交。千百年来,中国以大国自居,其他的国家都是夷。英吉利国家开始来中国的时候,也以“大英帝国”自居,遭到拒斥,从康熙以来,英吉利人不能光明正大和中国人做生意,恐怕这是一个原因。鸦片战争突然把沉醉在大国梦中的中国人打醒了,面对带着洋枪洋炮洋船来到中国的英吉利人、法国人,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被迫外交出现了。
这个时候,曾国藩作为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出现了,加上他担任的是两江总督,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太多,所以他不得不研究外国,了解外国,思考与外国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曾国藩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带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浓厚的古代文化的幻想性,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内忧外患中思考国家的出路,又不愿意过多地伤害国家根本利益,因此形成了他特殊的弱国外交思想。他的外交领导术就是一种弱国外交领导术。所谓弱国外交领导术,即在国家十分贫弱的情况下,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如何避免正面的冲突,防止它们的侵略,与西方列强周旋,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它包括处理外交的思想与方法。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曾国藩对西洋国家的认识与其外交思想的形成。
闭着眼睛看西洋
曾国藩说:“驾驭洋务,贵识夷情。”洋务,就是外交事务。领导者要处理外交事务,必须了解洋情。对外国一知半解、知之甚少,是无法驾驭外交的。有这种看法,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曾国藩最初的涉外知识相当地少,而且,就是已有的知识,也是和当时俗见并无二致。
中国文化很早以来形成中原中心论,中国历代统治者以这种文化中心为自尊、自大,视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北胡、南蛮。到清朝这种文化自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强化。由于长期的封闭锁国,中国人,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底层的民众;无论是文化精英,还是一般的群众,对欧洲、美洲甚至就在国门外的日本的情况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在中国人的眼里,已经经过了近代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仍然只是“夷”,只是一些应该俯伏在中国皇帝脚下的小国寡民。有这么一件事情,足以说明这种大国思想的荒谬可笑。
道光十三年,英国商人律劳卑到广东,拜见卢坤,写了一封信,信中称英国为“大英国”,对此卢坤非常生气,上奏朝廷,请求暂停与英国的贸易。一个小小的称呼,就导致两国之间贸易的中断,可见这种大国意识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