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彼消此长的攻防(上)(4)
从来此贼守城之法,不守陴而守险,其精悍者,不聚于城内而堵于城外,往往扼险筑垒,坚不可拔。花园外濒大江,内枕青林湖,该逆立大营三座,掘深沟宽二天;长约三里,引江水以达于湖;垮均周立木城,实以土沙,中开炮眼;沟外植二尺许木桩,交互连钉;桩外密布竹签,环以荆冻;木城之内,又有砖城内壕,层层抗拒,其坚固几与金川之石碉相等。安炮百馀尊,向江者阻我水师,向南者阻我陆军。西岸虾蟆矶贼营,其坚固亦与花园相等。贼船泊于两营之下,水陆依护。
从这段话,我们可看出,太平军守城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不守城池,而守城池外围险要地方。因此,他们在花园、虾蟆矶修建了数座坚固的堡垒,堡垒前修了深沟,沟里注满长江之水,又钉植了木桩,安置了大炮。大炮用来轰击水路进攻的官兵。东西堡垒之间,部署了大量的战船。这样的防守措施可以说是“坚不可拔”。进攻这样的城市守军,可以说是一场硬仗、狠仗,一场艰苦的攻坚战。然而这样坚固的城市,却禁不起湘军三下五除二的进攻,仅仅三天的时间,就土崩瓦解,实出人意料。要是太平军能够以坚守九江、安庆的精神来守武汉,最后究竟鹿死谁手,只怕难以预料。武汉的迅速攻克,恰好说明了曾国藩的善于进攻,善于用兵。其特点主要有4个:
一是善于取势,直捣黄龙。他认为:“武昌为省会重地,拔其根本,则枝叶自萎,势不能兼顾小股,只得飞速进兵,直捣武汉,以图迅复鄂垣。”这和他后来先剪枝叶、再拔根本的思想完全相反。这也是由当时湘军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第一,湘军出湖南后,需要一个提供军饷、粮草的根据地,攻下武汉,这个目标即可达到;第二,武汉是湘军东征的拦路虎,必须首先解决;第三,以湘军当时拥有的力量,必须速战速决,只能集中力量进攻武汉,摧毁太平军的根本之地,自己才可以站稳脚跟。进攻武汉之前,曾国藩即派兵攻克武汉周边靠近湖南的有关地方,包括交通要道通城、崇阳、咸宁。这些地方的肃清,解决了进攻武汉的后顾之忧,切断了武汉的外援。
二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战前,他召开了金口会议,专门研究进攻武汉的策略。参加会议的有罗泽南、塔齐布、杨载福等人。会上,罗泽南等提出了进攻花园等地的建议,被曾国藩一一采纳,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水陆俱进的方略。进攻号角吹响后,罗泽南、杨载福等率军同时分别进攻武昌、汉口与长江水道;分别从古驿路、油坊岭进兵洪山,从新驿路经湖堤达到板桥,由沿江道路经金口以达花园;由沿江之路经沌口以达鹦鹉洲,由里河经蔡店以达西门,由襄河建瓴而下。水师从中锲入,隔断太平军东西守军的联系。塔齐布把守东北的油纸坊,拦住太平军撤退之路。
三是善于开展骚扰战。白天激战后,晚上本想好好休息,可是曾国藩不。他派出小股部队夜间骚扰守军,使得太平军整夜不能休息,耗费了弹药,也严重影响了战斗意志。
四是善于激发战斗意志。制订了奖励措施,“夺五采篷者,赏钱百千”。湘军作战勇猛,在太平军的枪林弹雨中猛攻猛打,“各哨官争先逞长,以低头避子为耻,又以火球不中贼舱为耻”, 遇敌敢打敢冲,取得胜利后马不停蹄继续进攻,不给太平军喘息机会,展现了良好的战斗意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