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章 彼消此长的攻防(上)(3)
    第二十章彼消此长的攻防(上)(3)

    上而武汉,下而湖口,皆东南所必争之地。湖口破,则扼长江之腰膂,使安庆贼舟不能与湖广相通;武汉破,则雄据长江之上游,使金陵贼巢百货皆绝其来源,而有日就穷蹙之势。故论古来争关夺要之道,则湖口之与武汉,其轻重亦略相等。而论目前形格势禁之道,则必力争武汉,而后可以保全邻省。能保全完善之省,而后可以规复被陷之区。

    根据这一认识,曾国藩一直把进攻的重点摆在武汉、湖口、九江、安庆。在1855年到1861年秋天,湘军与太平天国的争斗皆是围绕着这几个点开展。1856年前后的江西战场,争斗的是九江,湖口;1860年春天,太平军组织数支军队,由陈玉成、刘秀成、黄文金、古贤隆、赖裕新、杨辅清等率领,从长江南北两岸西进江西、安徽、湖北,其目的也是救援安庆。

    有了明确的定位后,战略部署也随之明确。有一段时间,罗泽南回援湖北,武汉久攻不下,江西形势没有好转,他主张罗泽南撤销对武汉的进攻,返回江西,重点进攻江西腹地,以求缓急之别。他说:

    武汉两岸三万馀人,既无罗泽南一军,亦尚足敷防剿。江省西南与湖南、广东接壤,若不迅速殄除,实为三省无穷之患。

    这一思想,我认为是很正确的。一是武汉久攻不下,势必挫伤锐气,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事实上,罗泽南就是因为进攻武汉而受重伤致死;二是倘若扼住了江西腹地,等于拦腰斩断太平军东西联系,使得太平军首尾难顾,势必回师救援江西。三是当时湘军形单势薄,力量不强。特别是1855年,湘军力量分散,战斗力锐减,需要集中起来作战。但是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曾国藩只好在江西带着李元度等苦撑。

    合理配置进攻兵力,是曾国藩攻的领导艺术的重要手段。曾国藩一贯注重兵力的整体、同步推进。他分析太平军的优势时,非常客观地指出:

    自逆贼狂窜以来,糜烂数省,濒水郡县,生灵受其荼毒。掳胁日众,凶焰日张。所以纵横恣肆,未能遏其冲突者,贼掠取江湖舟舰以:数万计,长江数千里,昆船为至,沿江险要,均为贼踞。一旦顺风扬帆,伺便狎至,官军有陆路而无水师,来莫拒而去莫追,以致坐受其困。自奉田迢筹盗舟师,菇鬲诵頑、岳州诸大捷。

    水师是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准备好后,曾国藩才开始“东南不归之计”。1859年,根据咸丰的要求,曾国藩“统筹全局”,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湘军进攻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安徽。他认为:“就近处数省而论,则安徽军务最为吃重,江西次之,福建又次之。”又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