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庆至宿、亳千余里,人民失业,田庐荡然。火热水深,迫切待救。胜保、翁同书两军,相隔既远,兵饷并绌,东北各路,亦无协剿之师。诚如圣谕:非由楚省派兵驰援,不能牵制贼势。官文、胡林翼拟将援湘马步各军调回,分路进发。皖、鄂接壤,途径纷歧。上年李续宾锐意深入,连克四城。因兵数太少,有战兵,无守兵;有正兵,无援兵;是以中道挫衄。今惩前之失,须合全力图之。多添一兵,得一兵之力;早办一日,救一日之难。中原腹地,莫要于皖。生民苦厄,莫甚于皖。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曾国藩在阶段性用兵上,注重整体协调、统筹配合的特点。他指出胜保、翁同书两军东北各路,没有协调配合的军队,所以湘军出师皖中,就起到了一个遥为声势与呼应的作用;认为李续宾失败的原因,在于单支军队深入敌人腹地,没有整体配备后续、两翼军队一同推进。因此在安徽战场上,必须“合全力图之”。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四路进兵的思路:
南则顺江而下,一由宿松、石碑,以规安庆;一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北则循山而进,一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一由商城、六安以规庐州。南军驻石碑,则可与杨载福、黄石矶之师联为一气;北军至六安州,则可与翁同书寿州之师联为一气。臣所部不及万人,仅足自当一路。若将援湘之萧启江调回,则臣处可分为两支。若并将张运兰调回,则臣处可分为三支。一支之力,仅能会剿皖北。三支之力,则可专任皖南。
后来在具体实施中,这个设想演变为四个主战场、七路重兵。四个主战场,即以金陵为核心的金陵战场、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战场、以杭州为目标的浙江战场、以庐州为中心的皖东战场。七路重兵:李续宜军进取淮北寿州等地;多隆阿进取庐州;曾国荃以及水师进取巢湖、芜湖,进逼金陵;鲍超等进取宁国、广德;唐义训、朱品隆等在祁门、徽州,进取广德;左宗棠一军进入浙西;李鸿章淮军进扎上海。三军整体配合,协同跟进,互相呼应,是曾国藩进攻的一大特征,也是他制胜的基本原因。
武汉攻坚战
1854年农历8月21日至23日深夜,湘军仅仅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攻下武汉。这次战役,消灭太平军数千人,烧毁其战船1000多艄,湘军伤亡不到200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
武汉雄踞长江中游,是东西咽喉,南北要冲。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必争武汉;湘军要消灭太平天国,必争武汉。1852年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武昌,随即东下,武昌被官军夺回;次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再次夺回武昌、汉口,并派三四万重兵深沟高垒坚守。据曾国藩记载: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