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彼消此长的攻防(上)(2)
攻的艺术
曾国藩并不是天生会打仗,1854年刚出道时,最初的湖南战场一片混乱。失败在乱,胜利也在乱。宁乡、靖港之败,湘潭之捷,都是乱的结果。
宁乡之败。正月,太平军由通城、崇阳进入湖南湘阴、宁乡,巡抚骆秉章派遣王鑫与曾国藩军一同进兵洞庭湖;二月又派储玫躬进攻宁乡。储玫躬接到命令就急急忙忙赶往宁乡,并不派侦察兵去打探消息。当他带领18人进入县城时,只见满城狼藉,一片血腥,原来太平军刚刚攻下县城,不知道什么原因又离城而去。等到他安抚一番百姓出城时,与再次进城的太平军撞个正着,储战死。太平军也是糊糊涂涂打了个胜仗,因为担心官军大部队援救,当夜引兵退走。这一仗从领导的角度来说,吃亏在急于进城、没有侦查敌情的亏。
湘潭之捷。奉曾国藩之命,塔齐布赶赴湘潭驻防,可是他并不知道湘潭县城已经被占领,正在高兴之际,抬头一看满城墙都是太平军,进退不由己,只好猛攻。城上的太平军呢?还是第一次与官军短兵相接,相顾惊愕,看见城外四面山上的树木,以为都是官兵,吓破了胆,弃城就逃。塔齐布就这样轻松占领了湘潭。
靖港之败。开始的时候,曾国藩没有打算进攻靖港,而是想退守湘潭,取进可攻省城,败可退衡阳之策。按照决定,彭玉麟先率五营去湘潭,第二天曾国藩跟进。正在动身的时候,从长沙来了一个勇。他说靖港敌人力量薄弱,机不可失。听这么一说,曾国藩匆忙进攻靖港。这一次,既没有“人算”,也没有“天算”,去的时候顺水顺风,遇到太平军阻击后,一败涂地。各勇纷纷逃窜。曾国藩在岸上立一面旗帜,仗剑督战,宣布:逃过旗帜的杀无赦。可是湘勇根本不怕,他们跑得远远的。这下曾国藩泄气了,跳入水中想自杀,被章寿麟救起。
这几次失败或胜利,表面看是乱,深里看则是求速效。但凡求速效,就不能够从容研究敌情,不能科学作出决策,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1857年之前,湘军一直存在这种情况。1857年,曾国藩在家终制,深刻反省了自己的指挥艺术,认识到轻进的危害性,多次写信告诫曾国荃,要他“无好小利,无求速效”,“千万莫忘”“不求近功速效”,要求他“专意整顿营务,毋求近功速效”,形成了自己的攻防指挥艺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