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章 彼消此长的攻防(上)(1)
    第二十章彼消此长的攻防(上)(1)

    打仗就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进攻,另一种是防守。交战双方,不是进攻,就是防守。当其中的一方力量足够强大,甚至略微强大的时候,就以进攻为主;处于弱势地位的另一方就会采取防御的措施,尽可能保存、集聚、扩大实力,等待机会、条件成熟后,展开反攻。当双方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战争就会出现你来我往、你往我来的相持状态。相持状态的特点是攻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守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如何进攻、如何防守,是领导者水平的体现,是一种领导艺术。曾国藩说:

    大凡官军与贼,此消则彼长,彼消则此长,断无中立之理。我能进而剿贼,则贼将竭力御我,不暇他窜;我不能进而剿贼,则贼将乘隙犯我,旁出四溢。

    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战争的特点,即谁是攻方,谁是守方。当对方力量强大的时候,己方只能防守,甚至于丢城弃池,负隅抵抗。当然,只要不轻言放弃,最后还有翻盘的机会。关键的因素是领导者要善于从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中找到正确的攻防策略。忽视敌我力量的分析、比较,一味进攻,或者一味防守,最后都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曾国藩有着良好的进攻与防守的理论,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分析、归纳、总结曾国藩攻防艺术,我们认为,其主要特点是进攻中防守,防守时进攻。他强调的“主客”、“奇正”、“呆兵”、“活兵”、“重兵”、“轻兵”、“雕剿”与“打行仗”等军事思想,其重要内涵即是进攻、防守并重,或者是注重防守的进攻。

    湘军攻防的三个阶段

    湘军的进攻、防守与太平天国的进攻、防守休戚相关,是两种力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结果。据有关资料统计,太平天队人数最多时达到60多万。清朝的八旗兵与绿营兵总共也只有90万人,其中在江南的只有几万人,而且缺乏战斗力;湘军加在一起最多时候是32万,而且分布很广,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军的只有10多万。形势原本对太平军更为有利,但是,由于太平军多方面的重大失误,导致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并最终成就了曾国藩的卓越成就。

    湘军与太平军的此消彼长是通过几个阶段完成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