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八章 构建先进组织结构(2)
    第十八章构建先进组织结构(2)

    其次是用人制度的紊乱。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命,一个国家才有希望。清朝军队的领导者,最高长官是皇帝,地方则是督抚。武官主要是负责训练。文官管理军队,主要管用人。用人又不按照正当的渠道、方式,而是大开后门,大小官员的提拔都要用钱去购买。“千里为官只为财”,混得了一官半职的军队领导者,整个心思用在捞钱之上,军队吃空饷现象严重。在清朝,武职吃空饷得到国家的认可。

    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雍正八年因为定例:提督空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各有名粮。

    到乾隆末期,拥有缺额六七万人。这是名正言顺的吃空饷。后来,乾隆将这个数挑补实额,但军队偷偷吃空饷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每年花两千多万两银子用于军队,但军队却“不堪一割之用”。比如,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任两广总督徐广缙到了衡阳就不前进了,他带着军队在那里休息,不敢去指挥打仗。等到湖南左宗棠他们将太平军赶走后,他才徐徐来到长沙。气得咸丰一纸文书将他免职罢官。

    再次是用兵制度的紊乱。“将不知兵,兵不用命。” 一个将军对自己的士兵毫无所知,又怎么能领导好自己的部下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管理的将与兵分离。平时带兵的,不是战时带兵的。当官的不认识当兵的,当兵的也不服当官的管理。尤其好笑的是,遇到军事行动,临时撮合。“当其调兵之时,东抽一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而辖以黔镇。”其结果是遇到危险互不相救,袖手旁观,哆口微笑。

    曾国藩深知清朝军队弊端,所以不敢采用这种制度,也不敢用正规军。1853年秋冬,他在衡阳赶造水师战船,朝廷为了加快进度,特意从广东派遣一个姓张的道员带2000广东水勇来衡阳帮忙。曾国藩请湖广总督吴文镕出面协调,要张道员在木材比较多的地方,比如湘潭、常德,或长沙、或湖北另开一局,不和他们共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