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构建先进组织结构(1)
1852年6月曾国藩被钦命为江西乡试正考官,24日出都,7月25日达到安徽太和县境的小池驿。在这里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取道黄梅,回到家乡。11月,太平军攻陷汉阳。这时朝廷要求曾国藩办理团练的谕旨也下达了湖南省巡抚张亮基处。按照古代的礼制,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停职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又叫“守孝”, 明清时期丁忧规定时间为3年,在这期间,居丧守孝,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丁忧期内如果国家有特殊情况,比如战争,需要丁忧官员出来任职,叫做“夺情”。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家,又担任过礼部侍郎,深悉古代礼仪制度,之前江忠源被夺情任职带兵镇压太平军,他还写信劝阻,现在朝廷要夺其情,令他守孝期间负责团练、剿匪,他自然不愿意。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十二月武昌省城失守。正准备上疏恳请在家终制,疏稿已经写好,却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公函。函中,张亮基告诉曾国藩武汉失守,人心惶恐,恳请他出来主事。好友郭嵩焘又特别到曾国藩家,和他彻夜长谈,力劝他出来保护桑梓。不得已,曾国藩才毁弃前疏,改变了终制的初衷,违背了他所遵守的礼仪制度,于1852年12月17日起行,21日赶到长沙,与张亮基筹商办团练、查办匪徒的事务。这样曾国藩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事业组织了一个先进的组织,一个干事的平台。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举措,是成功的基础。
旧制度催生创新
曾国藩是一个改革者。他的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谨慎的改革态度,遵循 “利不十不改革”的传统思想;二是因时适变、与时俱进的改革态度。前者着重于改革的效率,以效率为动力;后者着重于实际需要,旧的制度、措施已经不适应新的事业的需要,阻碍事业的进行,必须推进改革。他认为:
礼俗政教,邦有常典。前贤犹因时适变,不相沿袭,况乎用兵之道随地形贼势而变焉者也,岂有可泥之法,不敝之制?……异日时易世殊,寇乱或兴,若必狃于前事,……凡可得而变革者,正赖后贤相时制宜,因应无方,弥逢前世之失,俾日新而日盛。又乌取夫颛已守常,姝姝焉自悦其故迹,终古而不化哉?
特殊的时代实际、特殊的时代要求,必须推进常规制度的变革。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卓越的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适应这种客观规律,并且加以使用,不食古不化,不拘泥前法,不裹足不前。在晚清的那种局面中,曾国藩清楚看到国家军队的不可使用,要想在纷争四起的时代有所建树,必须改弦更张,别开生面,建立一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新式军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