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没有形成正规的军队制度,他所依靠的组织是牛录。一个牛录只有10个人,相当于一个班,实行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战时是兵,非战时是民。这种组织结构作为处于一个氏族、部落狩猎、出师是比较合适的,它实现了战斗力与后勤保障的有机结合,便于动员,便于行动。随着战争的扩大,部落的发展,地盘的拓宽,牛录发展为固山,即旗。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每旗下设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每牛录300人。1815年,又扩充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皇太极时期因为入关的需要,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满洲八旗。
满族人数毕竟少,兵源不足,所以多尔衮执掌军队时,就大力发展绿营兵。绿营兵的主体是改编的明降卒与招募的汉人,属于经制兵。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京城绿营由步军统领,地方绿营由总督或巡抚掌管,提督和总兵负责操练、征战。绿营分陆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设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统领的绿营兵叫标兵,是绿营的主力,有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协,由副将统领;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汛,由千总、把总统领。
清朝军队经常保有量,旗兵25万,绿营兵65万,总计90万。这是统计数字上的数据,实际上稍微少一些。旗兵、绿营兵创立之初,非常能战,康熙时期平定三藩、北征准格尔,收复台湾使用的主要是绿营兵。自嘉庆至道光,国家相对太平,小战年年有,但是大的战争没有。军队升平日久,刀入匣、弓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战斗力削减。
清朝军队越到后来,制度性弊端越明显。
首先是世袭兵制的落后。世兵制,顾名思义,是世代为兵。一入兵营,代代为兵。就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很多都是一家人、两代甚至三代人在一个厂。清朝当兵是牢不可破的铁饭碗,当了兵就可以就业,哪怕是个傻瓜、混蛋、文盲,只要当兵,世代当兵。当兵成为安排就业的捷径,士兵的心思也就在战斗上了。清朝士兵的工资低,一个月只有1两多银子,难以养家糊口,士兵做小生意的不少。士兵做生意去了,哪里还有心思训练呢。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点操、训练,就请当地人代劳;一遇战事,代劳的不愿去送死,就转请流离失所、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浪汉、乞丐入军。世袭兵制成了国家的负担,临阵打仗毫无用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