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五章 博弈湘军指挥权(1)
    第十五章博弈湘军指挥权(1)

    军队指挥权属于国家最高级别的权力范畴,古今中外但凡政权的更替交换很少不与军事指挥权的移位有关。西汉诸王作乱、东汉的董卓乱政、曹操专权、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的赵匡胤兵变等等,无不是因为兵权在握。所以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是兵权,最谨慎的是兵权,最担心的也是兵权。咸丰与曾国藩集团的权力博弈,核心就是湘军的指挥权、控制权。

    两人的博弈是很微妙的,一方面曾国藩死死抓住指挥权不放,另一方面咸丰也没有光明的理由剥夺曾国藩的指挥权。因此,两人展开了智力的较量博弈。咸丰的做法主要是两个:一是直接调度曾国藩的下级军官,调度形式也是两种,有时自己亲自调度,有时通过地方督抚调度,逐渐削弱曾国藩的指挥权;二是不给曾国藩地方权力,让他在夹缝中求生存,等到他生存不了的时候,主动退出。这两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尽管曾国藩一直坚持着、支撑着;但最后还是不得不选择中途离开。离开是为了回来,入山是为了出山。当曾国藩经过反思后,再一次出山的时候,他运用权谋的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一次夺回了湘军的指挥权。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次年节制四省军务,又被授予协办大学士,被清朝新一届领导者重用,“其敷乃心腹,弼予郅治,朕实有厚望焉”。

    构建权力平台

    曾国藩认为要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平台。没有坚实的平台,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赤手空拳,是干不出什么事来的。三国时期的刘备前期若干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平台,也没有自己的事业;等到诸葛亮一出,巧借荆州,才有了夺西川的平台,才有了蜀国的创建基地。曾国藩深识期间奥妙,他迫切需要一个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建立一支由他指挥的军队。中国人最喜欢讲的是一个“势”。得势则兴,失势则败。势,就是形势、环境、政策、要求等等。对于个人来说,势是指创业的条件、机会。条件成熟了,机会来了,能不能抓住,就是领导者个人的素质问题了。曾国藩最善于取势,抓住机遇,构建自己的平台。

    湘军,主要指楚勇、湘勇、曾军以及其他的军队。在曾国藩创建水路曾军之前,不论是江忠源的楚勇还是王鑫等的湘勇人数都不多。江忠源最初只有五百楚勇,王鑫也只有几百人,后来有了两三千人,战斗力还是不强。真正遇到强敌不经打。因此曾国藩决意将军队做大,是他第一个将湘军做大到将近两万人,而且水陆兼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兵者,凶器也。”军队是国家的利器,只能由国家掌握,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也不允许私人拥有强大的武装,特别是在满清排汉的政策下,曾国藩将湘军迅速做大做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他高明博弈的结果,是他高超的用权艺术的结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