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四章 卓有成效的激励术(3)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励术(3)

    其次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真正优秀、杰出的领导者对于追随者一般都会有全面、客观、中肯的认识,不会偏执于一端。好就好得不得了,恨就恨得不得了,走极端,都是有失领导风范的。不以私爱用人,不以私爱废人,是曾国藩宏奖人才的特点。他对苛求人才“众长并集,一短难容”的现象很是反感,认为:“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对人才,既要知道他们的优点,也要知道他们的缺点;既要扬其长处,也要包容其短处;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也要指出他们的缺点,希望他们改正,以成大业。对曾国荃的教育体现的正是这一思想。他说:

    沅弟之才,不特吾族所少,即当世亦实不多见。然为兄者,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所短。若明知其错,而一概不说,则非特沅一人之错,而一家之错也。

    对于曾国荃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曾国藩由衷赞叹。他说:

    记咸丰七年冬,胡帅寄余信,极赞三庵—琴之贤,时温弟在坐,告余曰:“沅弟实胜迪、希厚、雪。”余比尚不深信。近见弟之围攻百数十里而毫无罅隙,欠饷数百万而毫无怨言,乃信温弟之誉有所试。

    竭力奖借其才华,但是,对于他的缺点,比如傲气、好财等等,却也严加批评教育。对于自己的弟弟如此,对其他人,莫不如此,像鲍超、李元度、李世忠、陈国瑞、刘峙衡、张运兰等等都是这样。对于才力不足的人,他认为不要紧,关键是立志与学习。他说:

    才力不逮,不必引以为歉。凡才力得之天禀者不足喜,得之人事者乃可据。厉志以广之,苦学以践之,才力无不日长者。水之渐也,盈科而进;木之渐也,积时而高。才力之增,亦在乎渐而已矣。

    这种将人才的进步寄托在学习的提高上的作法是非常值得后代领导者效法的。在曾国藩的军营里,很多都是文人出身,他们并非天生懂得打仗,完全是靠在实践中刻苦学习得来,充分说明了曾国藩奖借法的作用。

    最后是重视物资与精神的奖借。曾国藩每月有几天去看操点名,每次他都对成绩好的给予物资奖励。东西未必贵重,金钱未必厚重,但是意义很大,效果很好。他有一个以奖代饷的办法,颇有创意。轮船制造出来后,沿海水师建立起来,船上水勇的粮饷本来已经高于陆军,但是还要求增加。如果继续增加,就会影响陆军的情绪,对水师也未必是好事。为此曾国藩提出了以奖代饷的措施。具体是:

    鄙意平日可不必加口粮,校技时则可酌加奖赏。人有一一之短长,中等者未必次次得赏,上等者果能次次得赏,则倡勇敢私死士之术即寓其中矣。诚能常得赏,亦与加口粮无以异。而多寡稀稠,由上为政,众人亦无觖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