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励术(2)
曾国藩认为,人才不是缺乏,而是缺乏用人的灵活机制。他认为:“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大达。”国家危机艰难之际,打破因循用人制度,破格提拔干部,因此一大批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一旦危急过去,用人又回到“投资按序,各循常调,即昔日之赫奕者,今亦只能循分供职。”这是一个用人的怪圈:乱则大胆用人,安则因循用人。打天下、安天下的是人才,坐天下、享天下的是庸才。这几乎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条真理了。
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讲究程序是导致人才“寂寂”的根本原因。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种人才缺乏的现象出现了。因为当时国家基本安定,用人讲究因循,优秀人才一时难以脱颖而出了。但是,他对人才还是充满期盼,特别是他看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处于危难的境地,更需要后起英俊救济时艰。他说:
然内患虽平,外忧未艾。彼狡焉者虽隔数万里,而不啻近逼卧榻,非得后起英俊宏济时艰,世变正未可知。
这是非常深远的忧虑。1871年,当时国家内患虽然基本平定;但是外患堪忧,英法日俄等国虎视眈眈,数万里之外就好像在卧榻之侧。因此,人才的培养不可以忽视。作为地方督抚,更是应该把人才的培养、激励作为第一要义。那么具体究竟如何激励呢?
首先是要扬人之善。领导者要学会给追随者说好话。有些领导者成天板着脸孔,见不到一点笑容,下级优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下级做了好事,做成功了事情,也不表扬,不奖励,甚至本来制定了奖励政策的也不执行。有的领导者,虽然也表扬人,但是先划定了圈子,只表扬属于“自己的人”,圈子外的人,一概不表扬。有的虽也表扬圈子外的,但是惜话如金,不肯多说一句话。这些都是不利于人才进步与发展的,也不利于形成和谐共进的人才环境。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宏奖人才的倡导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践者。对于优秀人才,以及他们好的品德、才能、成绩、干成的事情,曾国藩从来不吝啬表扬。
胡林翼是湘军的统帅之一,比曾国藩早一届考上进士,因此曾国藩还要称呼他一声“老前辈”,他担任湖北巡抚,为人处事炉火纯青,与满族官员湖广总督官文相处和平,得到官文的极力支持。左宗棠受到官文打击迫害时,胡林翼小心保护他,又极力向朝廷推荐他。1857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是胡林翼维护与指挥着湘军,湘军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逐渐壮大起来。对于胡林翼的这种进步与好的做法,曾国藩不止一次由衷赞叹。他说:
润公聪明,本可移人霸术一路。近来一味讲求平实朴质,从日行俗事中看出至理来。开口便是正大的话,举笔便是正大之文,不意朋辈中进德之猛有如此者。其于友朋,纯用奖借,而箴规即寓乎其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