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四章 卓有成效的激励术(1)(2/2)

    曾国藩深刻知道人的“好奖励”、“好表扬”的心理特征。他认为任何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喜欢听好话。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特征,自古皆然。所以领导者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征。他指出:

    牧令不能皆善,虽唐虞盛世,莫可如此,此实通论。今但宜视其最不称职者,更换一二,其馀则多方奖劝,中材可与为善,可与为不善,揣摩风气,多视上官意旨为转移,其好奖之意,固微胜于畏责之情。

    又说:

    州县好奖之意甚于畏责之情,非宽纵容忍之谓也;诚恐威渎则不行,而去十恶吏不得一良吏以为式众,亦无所取则。

    十个手指有长短,官场里鱼龙混杂,州县官员有好的,也有坏的。这种情况即使是唐虞盛世也难以避免。唐虞盛世,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的盛世,政治最清明、社会最和谐、人民最幸福;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时代,官员中也有不善者存在,何况末世呢?曾国藩常常批评晚清“今日天下之变,只为混淆是非,麻木不仁,遂使志士贤人抚膺短气,奸猾机巧逍遥自得。”这种恶劣的风气,正是当时官场的政风、作风、主流之风。改变这种恶劣的风气,必须树立正气、正风。如何树立?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官员喜欢表扬的心理特征,对那些中等之才多方奖劝,以培养追随者向善的风气。善于应用这一领导艺术与不善于使用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他说:“人才何常,褒之则若甘雨之兴苗,贬之则若严霜之凋物。”表扬就像甘霖润育嫩苗,充满勃勃生机;批评就像严霜,毫不留情凋谢万物。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出褒奖人才的极其重要性。

    古人将人才分为上、中、下三品,曾国藩常用的表达方式是上驷、中驷、下驷,上驷较少,相对来说中驷较多。有的人由于眼孔高,只注意上驷人才,而对中驷、下驷则忽视不顾,并以此认为无才。曾国藩批评这种看法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1871年,老病缠身的曾国藩对于世上人才仍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当有人写信给他说世无英才的时候,他非常认真指出:

    昔在道光之季,国藩饫闻此等议论,盖尝深恶而痛惩。今虽衰孱无似,决不欲效此模棱意态,销磨举世之英气。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