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用人术(下)(7)
鲍超是湘军著名战将,镇压太平军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官至湖南提督。1865年清廷任命去西北指挥作战。当时西北形势非常严重,多隆阿、杨岳斌曾经相继调往那里,都没有什么建树。对于朝廷的这种任命以及决策曾国藩是反对的。他指出:
鲍超统率该军径入新疆,大漠苦寒,艰险异常。虽有名将深得军心,平日信之如金石、爱之如父兄者,至塞外亦恐携贰思归。鲍超威严有馀,恩信不足,本不甚孚于部曲。倘出关后离怨溃散,必见轻于回众。一有挫失,则叛回大炽,全局震动,后人更视关外为畏途矣。且行军贵顾根本,贵取远势。昔年向荣、和春等进攻金陵,惟不能取上游之势以为根本,卒至覆败,几误东南全局。今若甘肃未平,而遽谋新疆,后路之根本不稳,不惟难期急效,又将更长寇氛,求速而反迟,求扬威而反损国威。鲍超之功,自咸丰四年以至九年,屡破大敌,频受重伤,姑不复论。即自十年以后,臣驻祁门,四面为贼所困,全赖鲍军左右翼蔽,纵横苦战,危而复安。如青阳之坚城,宁国之悍贼,东坝之要地,皆该军独任其难。而辛酉、甲子二年,两次肃清江西,勋劳尤著。臣岂忍忘其大功,而摘其小过?惟谋短识浅,众心不固,实非独当一面之才。
曾国藩反对鲍超率兵进入新疆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战略思想问题,曾国藩认为进入新疆首先要稳定陕西、甘肃;现在这两个地方没有稳定的局面,轻易进入新疆不能够取得胜利,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害。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对鲍超的使用不当。鲍超虽然立过大功,遇到困难能够“独任其难”,但是他“谋短识浅,众心不固,实非独当一面之才。”对于鲍超的使用,曾国藩一直用其“斗胜之力”,用他做游击之师,并且给他安排好后勤之类的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鲍超为人贪暴,恩信不足,士卒不深信,一旦进入苦寒之地,没有像曾国藩一样的领导者支持、爱护、指挥,就很容易众叛亲离、导致溃散。根据曾国藩的建议,后来清廷撤销了对鲍超的任命,鲍超也得以保全名誉。
任何人才都有优点、缺点,有长处,有短处。领导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只见缺点、毛病、短处,不见优点、长处。曾国藩认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