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人非圣贤,难于求备。短长互见,乃土之常。在朝廷之用才,贵节取其所长,而纠察其所短。在臣子之自饬,贵勉其所已知,而增其所不能。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用其所长,去其所短。”他早年用人注重德,不注重才,重视德行的使用,而忽视才力的使用;后期由于事业的需要,改变了这一思想,才长德短者也使用。体现的正是这一原则。不过这一用人方法,主要讲究人的才能的长短问题,根据人才的能力来给予合理、科学的安排,而不至于“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上错花轿嫁错郎”。
严树森是一个典型。同治元年有人参奏湖北巡抚严树森,弹劾他三点问题:一是说他“胆怯见偏、量狭性愎”,不能与文官和谐相处;二是不谙军务,不能给下游的曾国藩提供有力的支持;三是胆小怕事,在任河南巡抚时不敢开门迎敌。在朝廷征求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从用人之长,去人才之短的角度给予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保全了严树森。他分析认为:“严树森之所短,在负气自矜,计较过熟。稍有龃龉便事吹求,处人鲜留余地,而人亦攻之甚力。计较既熟,则利害太明,趋避亦所难免。”性格缺陷,这是造成别人攻击他的主要原因。至于在河南闭门不迎战捻军,曾国藩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严树森自度新集之卒,未可深恃,与其出战挫衄,不如婴城坚守,此盖未可厚非。”其二是“惟军旅之事,必看毫无瞻顾之心,而后有一往直前之气。严树森于祸福成败多涉计较,则危急之时,难期坚定。功名之地,难泯矜争。”这第二个原因就是指他想得太多,难以决断。这正是他的短处。与此同时,曾国藩分析了严树森的长处,给朝廷提供了一个相互参照的系数。接到曾国藩的解释,朝廷没有免除严树森的职务,也没有调开他,事实证明,严树森后来做的很好,对曾国藩在下游的用兵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支持、配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