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用人术(上)(3)
曾国藩这种敢于与至高权力者叫板的做法,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极度关注与重视。当他有机会担当重任的时候,他更是身体力行。
军事方面。他认为“军事以练将为最要”。“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得一将则全军振兴,失一将则士气消阻。”但是当时的客观情况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臣等一军,皆招选乡勇,本乏将弁,苟有翘楚之材,臣等不惜破格超保,储为将领。乃甄择已久,求其独当一面者实难其选;求其虽遇败挫,仍能措拄者,尤难其选。”湘军采用500人为一营的制度,营下又设几个层级,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负责,而当时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所以他广泛找求这方面的人才,以期满足事业之需。在训练湘军上,他总是把选将放在首要的位置,早年一度感叹将才难选,一旦知道谁是人才,往往思之若渴。当时,他深知左宗棠、郭嵩焘是大才,但是他们不愿意出山,因此深感遗憾。江忠源在安徽,他要求江找到李鸿章,认为李是“可用之才”,想收罗到自己麾下。纵观曾国藩军事上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大胆使用了一批将领,包括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宜、李续宾、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刘松山等,没有这一批人,曾国藩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成就。1868年12月16日,曾国藩受到慈禧的接见,两人的谈话也是关于将领的问题。慈禧询问将领,目的是要曾国藩调一些好将到直隶去练兵,然而在曾国藩的眼里,当时称得上好将的已经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湘军经历十多年的战争后,一批优秀的将领已经或老、或病、或死,而新起之人才还没有出现。这一看法,对曾国藩的直接影响是1870年天津教案的处理,因为感觉缺乏将领,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曾国藩觉得中国不能与法国开战,只能求和,所以在处理时过柔。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