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广泛吸取他人智慧(3)
    第十一章广泛吸取他人智慧(3)

    按照曾国藩最初的想法,是要曾国荃带8000人去上海的。曾国荃是较早提出要曾国藩派人去上海的人之一。早在1861年9月,曾国荃就提出上海渴望湘军,需要湘军前去保护,而且上海还可以筹措大量军饷。要求曾国藩“绸缪于未雨,防患于未然,不可不深图,不可不早虑,伏祈酌量,迅赐施行为祝。”(《曾国荃全集》岳麓书社第五册第113页)一般的领导艺术是谁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往往就派谁去实施这个建议。正是按照这一要求,曾国藩决定派曾国荃去。可是,真正决策的时候,曾国荃不愿意去上海。曾国荃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金陵,太平军的老巢。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转派李鸿章去。李鸿章1859年到曾国藩幕府,给老师出谋划策,对他的才华曾国藩是很赏识的。1860年即推荐他担任道员。要他去上海,曾国藩是很放心的,但是李鸿章手里没有兵勇,必须另起炉灶。曾国藩统帅的主要部队是湘军,是湖南人,将军是湖南人多,勇也是湖南人多。鲍超虽然是四川人,但是,一直在他的调度掌控之中,然而李鸿章组织淮军则不同,基本上脱离湘军的组织管理,与湘军“分庭抗礼”。中国自古以来,这样的情况还没有过,也没有人做得到。谁不愿意掌控权力,谁愿意将自己的权威划分出去呢?谁愿意组织一支队伍来替代自己呢?没有人会这么做,但是曾国藩做了。

    复制湘军,建立淮军,这样的分权做法,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需要领导者具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以及以天下大局为重的理念,需要领导者对分出去领导者的充分信任。缺乏信任,缺乏大局意识,缺乏宽广胸怀,这是无法做到的,也不会去做的。因为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立“子公司”,而是建立一个“新公司”,而且这个新公司以后可能取代“旧公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