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事之变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变化发展的局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需要众多的人一同投身其中,因此需要分权。分权意味着有了分担责任的人,自己就会轻松;不分权,一个人担当大事,就需要很多功夫。同时分权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团结人心的作用。“营哨之权过轻,不得各行其是。危险之际,爱而从之者,或有一二;畏而从之者,则无其事也。”提高营哨的权力,就可以解决“危险之际” 士卒“畏而从之者,则无其事也”的问题,形成同进同退的良好局面。淮军的创建,使曾国藩摆脱了常规的领导方式、指挥方式,摆脱了来自清廷的猜疑、掣肘,获得了更多的信任,能够一心一意谋划围剿金陵的战略性决策。李鸿章到上海后,参照外国兵制,进一步改造淮军,增强了战斗力,成为镇压太平军与捻军的主力,取得了赫赫战功,完成了由东面对金陵实施大包围的战略意图。
分权,最难做到,也是最重要的,是把权力分给什么样的人,分给多大的权力。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曾国藩深刻懂得“任人则逸,独任则功”的道理,极力主张“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一生致力于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安排在众多关键性的岗位上,并且给予他们权力,对他们的决策不干预、不遥制。他的做法是逐渐将水路军事指挥权分给所属军官,自己不亲自指挥作战;将筹饷的权力交给各地,在湖南设立了东征局,在江西、江苏、广东等都设置筹饷机构,由朝廷委派人员负责;大量起用地方官吏,确保遭到战争破坏的行政体系正常运转。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启用,分散了权力,凝聚了力量,完成了他“内圣外王”之鹄志。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