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庆是李鸿章的弟弟。曾国藩这封信重点是军队训练的问题。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工夫比诗内工夫更为重要。治理军队也是一样,打仗就像入场作文,作文快不快、质量高不高,完全靠平时的积累,也就是窗下学习的工夫。窗下学习就是平时的训练。平时基础性工作做得好,临上阵才能有好的表现。按照他的要求,即使敌人逼近城墙,也不可放松训练。真的做到了这种工夫,什么敌人也就不怕了。
做强自己,必须培养精锐。曾国藩认为,军队“不贵多而在精”。他的队伍是经过左选右选、反复淘汰才组成的。在衡阳时,他想组织亲兵营,看中了他的一个朋友招募的500宝庆兵,可是朋友给他的却不是最优秀的宝庆兵,结果他在500人中只挑选了100多人。由此可见,他对“精”的重视。
曾国藩统帅并供应粮饷的湘军最多时达到10万人,但是真正精锐、能打硬仗、打狠仗、打大仗,可以作为依靠的并不多。在镇压太平军时,主力是吉字营,曾国荃统领。这是一支非常能战的军队。曾国荃手下有四虎,包括李臣典、张胜禄、程学启、刘峙衡,他们作战不顾生死,取得了吉安、安庆、金陵等重大战役的胜利。1864年6月16日李臣典在太平门安放炸药,炸开城墙二十余丈,各营官身先士卒,直冲缺口蜂拥而入,锐不可当。这时城上太平军从城上倾倒燃烧的火药,烧死不少湘勇,但是火药并没有阻止湘军的进攻,金陵城终于被湘军攻破。这样的精锐体现了曾国藩一贯求精的领导术。他说:
军营虽以人多为贵,而有时亦以人多为累。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人多则悦豫,而气渐散矣。营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营,人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三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今吉安各营,以余意揆之,自应以吉中营及老湘胡、朱等营为根株,为柱梁。此外,如长和,如湘后,如三宝,虽素称劲旅,不能不侪之于枝叶椽瓦之列。遇小敌时,则枝叶之茂椽瓦之美尽可了事;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
这里他分析了人多的危害,强调了人少而精的重要。他认为一支军队有根株、有柱梁,有枝叶、有椽瓦。根株、柱梁最重要,有了他们,枝叶、椽瓦才能立得住。湘军解散的时候,曾国藩唯独留下老湘营参加剿捻,当时由刘松山统带,在剿捻战场上,无往不胜,以致后来左宗棠征西,收复新疆,使用的还是这支部队。曾国藩看中的正是它的“根株”、“梁柱”作用。
一个组织,一般由很多部门组成。很多部门中,真正核心的、关键的部门只有一两个,是领导者所要重点培养、打造的。倘若搞“平均主义”,大家一样对待,就会产生“内耗”,削弱核心部门的战斗力。水浒108将宋江为什么要给他们排座次?道理就在这里,必须突出最优秀、最重要、最关键的人才。朱贵虽然进入梁山最早,但是倘若按照先入庙就是大师兄的老制度将他排在前十名,那么后面的人都会不服气,水浒就会乱了套。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正确划分组织内各个部门的职能,强化核心、关键部门的功能与地位,确保他们在工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