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组织的绩效变革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不可考评就难以管理(12)
    第一章 不可考评就难以管理(12)

    因为是特殊的行业?

    我们有部分传统行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呈现典型的j形组织终身雇佣、雇员通才化的特点,与代表美国特征的a形企业雇员流动性大、岗位设置专业化的特点参见[美]威廉?大内:《工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而国内新兴的行业确实有向美国企业看齐的倾向。但因此断定因为行业特殊性而造成绩效管理难以施行,仍然缺乏足够根据。人们一说到海尔,就觉得它的绩效评估系统非常有效,但其实这是讲的它的生产系统,是针对流水线上劳动的评价,而非海尔绩效考评体系的全部,至于管理层等复杂的劳动岗位如何实施绩效管理的,恐怕不太可能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样的周期和标准来处理,海尔高层中高层的震荡及人才流失,是否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而对于简单劳动的考评,每个行业都有大量成功的例子,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人们推崇其他行业的某个明星企业,把它夸成一朵花,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距离的原因,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未见得真如媒体的报道和企业的宣传那样理想,即使是做得确实比较好,那也是因为它们找对了方向、经过了足够的努力,而不是因为行业的原因。

    管理绩效却“看不到绩效何在”

    很多组织中,考评的分值难以区分,即使可以区分,其差异本质上并不能不代表绩效区分,如果不实行强制正态分布,则缺乏压力和动力,导致平均主义泛滥,而实行强制正态分布则易出现“轮流坐庄”等应付行为。这往往造成两个结果:在绩效目标确定阶段,诱发博弈,往往造成关键的目标未纳入;在考评阶段,破坏组织氛围。在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靠人工统计和分析数据的一般条件下,“不考评或许是真的,一考评全部变假的”。绩效考评的目的是要提升绩效,但是,很多组织的绩效考评没有直指绩效改进和绩效提升,因为这些组织中绩效考评的内在逻辑是对过去的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转移压力和方向,以期起到间接提升绩效的作用。但是现实不容乐观,像索尼公司那样“收获负绩效”是绩效考评不得不面对的最尖锐问题。管理者往往期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工具来帮助其解决问题。

    认为所谓先进理论和方法能够解决绩效考评问题的想法,是当今很多管理者的一种幻觉,下面我们大体分析一下部分理论和工具大体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对什么问题可能无能为力。绩效考评领域用到的理论和方法,可分为非系统的绩效考评技术和系统的考评管理体系两类。非系统的绩效考评技术主要有六类,如表1—1所示:

    表1—1非系统绩效考评技术分类

    以业绩报告为基础

    以员工比较为基础

    以行为个性为基础

    以个人绩效合约为基础

    以特殊事件为基础

    全方位

    考评

    其他考

    评方法

    总结报告法、业绩评定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