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激励反应,当心好心办坏事
    激励反应,当心好心办坏事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会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尤其是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作出决策。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激励”而不是奖励,也不是鼓励。激励包括好的激励和坏的激励。一种激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也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人们对“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会证明一切,这也是曼昆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经济学原理:激励反应。

    “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考全班第一名,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场玩个痛快。”“如果你考上大学,老爸就给你买个笔记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你是不是也曾为了爸爸妈妈的一句许诺而用功学习?这其实就是一种激励,相信没有人对“激励”会无动于衷,而总会对激励做出合乎理性的反应。

    经济学中的激励反应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对汽车安全带法律的分析。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汽车安全带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挽救生命、保障安全的象征。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公路越修越宽,汽车数量也越来越多,因而驾乘汽车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各种大小车祸时有发生,安全也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欧美国家的马车座位上就有了安全带,目的是防止乘客从马车上被颠簸下来。到了1922年,安全带开始运用到跑车上。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普通汽车于1955年安装上了安全带。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国于1968年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轿车前排乘坐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

    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却有人提出了一个让众人对汽车安全问题极为关注的想法,这个想法来自于拉尔夫·纳德尔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此书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而美国国会对此的反应是: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汽车生产公司加装安全带等系列安全设备,而安全带则成了一个安全的象征符号。

    无可厚非的是,当车祸发生时,安全带让汽车里的人更安全了,大大降低了伤亡的概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全带的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也正是美国国会要求汽车生产时配备安全带的最主要动机。

    但出人意料的是,政府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出台的有关安全带法律的结果却带来了更多的车祸。那么,这项法律是如何影响车祸次数的增多和伤亡人数的增加的呢?1975年,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汽车安全法有许多隐藏的影响。”佩兹曼的研究证明,安全带法律实质上在减少了每次车祸死亡人数的基础上增加了车祸的发生次数,其最终的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减少,而行人的死亡人数和不安全因素却在增加。

    在人们来看,驾驶员因为有安全带的保护而变得更加安全,安全带降低了驾驶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就是驾驶员付出的车祸代价明显降低。同时,这种安全设施的增加会改变驾驶员的心态。因为驾驶员们有了安全保障设备,难免会在开车时变得不那么小心,甚至无所顾忌、随心所欲。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更多的车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带的出现反而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而导致驾驶员驾驶的安全警惕心理放松的正是安全带的出现和安全带法律的实施。安全心理的放松会导致车祸次数的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恶性影响循环。由此可见,安全带的法律措施实际上是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和行人的不安全因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