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德国最愚蠢的银行”是怎样产生的
    “德国最愚蠢的银行”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经营者肯深思一下,会发现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企业效益要好一些,有的企业效益差一些呢?究其根源就是执行力的好与坏。因此,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更大程度上是执行力的竞争,是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的较量。没有高素质、高绩效的员工,就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企业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企业的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与强大的执行力相匹配。许多企业常常是策略一大箩筐,议而不决,光说不练,流于“口号管理”。策略、愿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目标、计划上,也未将目标、执行方法列出时间表,更没有根据达到的程度订立赏罚标准。这些公司的管理常是粗而不精的,只是按照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大而化之地进行。

    这样的企业,很容易患上一种业内称之为“组织末梢神经麻痹症”的疾病,越到执行最关键的基层,员工越是对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马马虎虎,习惯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一旦认真起来,却又呆头呆脑不知灵活变通。他们会私下给自己找理由:“公司跟我有什么关系!”一旦整顿来临,就有所表现,风头过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公司基层执行力败落的表征。

    还有一些执行力低下的表现,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比如高层己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虎头蛇尾,不能一以贯之;管理制度常常朝令夕改,员工无所适从,导致真正好的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企业每定一个制度就相当于执行者的一个紧箍咒,增加了执行者的逆反心理。还有流程过于烦琐,缺乏科学的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就是这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行为,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失败。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将公司的战略蓝图加以实现,是检验一家公司管理能力、成熟度的试金石。打个比方,一家优秀的企业就好比是一架制作精良的机器,一旦接受了输入的指令就能够准确无误地运行,并且产生结果。也许这个结果不是你想要的,但这不是机器的错误,而是你输入指令出现了问题。这个指令就是战略,而战略的执行效果就取决于这部企业机器是否设计精密、结构合理、运转正常。

    关于这一道理,在大家心目中一向以严谨和守秩序著称的德国人,曾给我们演绎了这样的经典案例。每一位经营者在瞠目结舌的同时,都要引以为戒。

    2008年9月15日,德国国家发展银行——一个集中了众多优秀人才的著名组织里,在短暂而又异常宝贵的十分钟里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上午10点,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很快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令人惊诧的是,在如此明朗的形势下,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在10分钟之后,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毫无疑问,这3亿欧元绝对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个消息曝光之后,自然引起了德国社会各界的震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笔损失根本不应该发生。因为此前一天,有关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消息已经满天飞,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应该知道交易的巨大风险。随后,这家银行被德国媒体指责为是“德国最愚蠢的银行”。

    那么,那天从10点到10点10分这短短的10分钟里,银行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导致了如此愚蠢的低级错误呢?几天后,一家受财政部委托的法律事务所向德国国会和财政部递交的报告显示了该银行人员在这“黄金十分钟”内忙了些什么。

    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奇·施罗德说:“我知道今天要按照协议预先的约定转账。至于是否撤销这笔巨额交易,应该让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

    董事长保卢斯说:“我们还没有得到风险评估报告,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董事会秘书史里芬回答:“我打电话给国际业务部催要风险评估报告,可那里总是占线,我想还是隔一会儿再打吧。”

    国际业务部经理克鲁克说:“星期五晚上准备带全家人去听音乐会,我得提前打电话订票。”

    国际业务部副经理伊梅尔曼说:“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时间去关心雷曼兄弟公司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