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是不是越大越好
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利于企业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经营的联合化和多样化。大量销售、大量采购和对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等各种猾因素的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益”。
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实现盈利,必须使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得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一本科学期刊中的论文需要作者花费一年或多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并借助设备才能完成,而期刊的印刷则在很短时间且花费较少的费用即可完成。一旦第一本杂志被印刷出来,生产另一本杂志的成本就很低了。显然,这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它的复制成本很低。也就是说,该产品的固定成本很高,复制的变动成本很低。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生产量越多,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
这种规模效应在信息产品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受机器设备和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及会计上折旧费计提和分摊的规定,实物产品的生产数量和成本总额一般是有限制的,不仅要遵守配比原则以及持续经营会计假设,还要考虑设备和个人的自然承受力,而信息产品的生产与核算则没有这些限制。企业和市场对多生产一份信息产品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你能生产一份拷贝,你就能以相同的单位变动成本生产100万份拷贝或者1000万份拷贝,这种低增量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经营运作使信息产业的大型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
根据前面了解到的知识,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这个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外与市场的协调成本越来越高,内部运行机制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管理与指挥系统的复杂化,信息的上传下达速度减慢,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边际收益下降,甚至会变成负值。权威的解释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增强,而这种复杂性是要消耗能量和资源的,这种消耗使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相互抵消,化为乌有,所以“规模就不经济”了。
报纸的发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情况下,省级以上有点影响的报纸的发行量都比较理想。报纸的发行量越大,单份报纸的所摊费用就越少。但发行量也不能无限制地大,也有一个规模问题。因为,报纸的主要收入靠广告,一期报纸的广告收入是固定的,超过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出现单份报纸成本、发行和管理费用增多的现象,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企业的规模多大才合适?
这个问题其实依赖于内外许多因素,我们先来看外部因素。决定企业规模的外在因素,大致来自下面三个方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