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所提供的商品的“市场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基础设施,例如朗讯这样的企业,其出售的每一台设备的价格动辄是上百万美元,其技术所要求的“经济规模” 与市场需求的规模相比几乎没有限度,因此几乎总是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第二类是大众消费。由于产品很快便饱和或过时,且因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初期投入的“沉降”资本较小,从而由沉降成本引起的收益递增阶段很短,这是最容易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市场类型。第三类是新兴领域。这里的主要风险是“标准”或客户“口味”未能确立,企业规模一方面意味着高风险,一方面意味着参与制订标准或“口味”的权力,因此,“规模”是企业博弈的策略之一,它只在动态意义上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开发阶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迅速扩张期、晚期。这三个阶段构成产品和市场的“s”型增长曲线,企业在这一曲线的不同阶段上可以有不同的最佳规模。
(3)三是技术更新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两种方式:首先是连续演变型的技术。对于这类技术进步而言,企业规模似乎有助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风险分摊,所以大企业在平均意义上比小企业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其次是突变型技术。这类技术进步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腾森所言,大企业往往被官僚化倾向和既得利益集团“锁入”现有技术的成功当中,而不愿意进入新技术领域,从而与宝贵的“技术进步窗口”失之交臂,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企业经营者只有在考虑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外在因素”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基于给定的外在因素,如何能够实现最佳的企业规模?也就是说,怎样结合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以便实现最佳规模的产出,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形呢?
格兰仕公司强势介入空调、冰箱制冷业就是一个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好例子。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格兰仕公司一直坚持微波炉的专业化生产,到20世纪末,格兰仕公司已经是世界微波炉的第一大生产商。但格兰仕公司的生产极限是1200万台,按照当时的速度,不出两年就会出现微波炉饱和的局面。格兰仕已经将微波炉这种产品做得很透了,基本接近饱和能力,同时也接近规模的平衡点,因为,当时全世界的消费能力基本上也就是1500万台,如果再扩大生产,就会出现单台所摊费用增加、库存增加、销售费用增加的局面,出现规模不经济。因此,一向宣称专注专业化的格兰仕不得已也实行了多元化。于是,企业在2000年宣布,将一次性投入20亿元进军制冷行业,形成800万台空调的年生产能力,从专业化迈向多元化。
而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做出了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也就是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的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
换句话说,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捅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捅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
经济学笔记
对企业而言,实现经济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最根本的。追求规模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而企业单纯在规模运营上膨胀并不一定盈利能力更强。在激烈的竞争中,让规模变大是抵御风险的有效途径。至于企业的规模达到多大才是最适合的,需要经营者根据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衡。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