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是怎么咬死大斑马的
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乍一看来,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不管斑马的尾巴如何甩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不管斑马如何摇头,也决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不管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懈怠。
不一会儿,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在三只小狗的行为中,蕴含着“分工协作”这一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正是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思想结晶。
《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亚当·斯密以针的制造为例进行说明。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条件下,一个粗工一天最多可以制造20枚,甚至一个也造不出来。如果分工生产,则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39倍。分工的原则是,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在一个企业内部,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如企划部、广告部、公关部等,这些部门之间必须相互独立又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个工厂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当分工越出国界时,分工就成了国际分工。
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分工论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在流水线出现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需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为12辆。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使得汽车成为富人的象征。而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是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使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汽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控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一辆完整的车就组装成了。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