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改变生活习惯(3)
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你应该学会休息,学会调整自己,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继续工作。
改变无节律的生活
生活是需要节奏的,过于紧张和放松都不是最佳状态。对健康来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违背了客观规律,你就要受到惩罚。
21世纪的到来,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社会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了,许多人开始变得心神浮躁、急躁,实际上并不轻松。
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尽管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但人们的幸福度却没有多少改变,人们并不觉得更快乐。人口的剧增,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经济活动的频繁,使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副作用。
有人说,这是发展的代价,因为发展也需要付出,万事都不可鱼与熊掌兼得。因此,在今天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人人都想领先,人人都怕落后,自我加压,被迫加压,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看看那些英年得病或早逝的“白骨精”们,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节律,就是保健少,压力多,工作多,体力超累。其实,他们的生物钟节律早已被打乱,疲劳的积累,健康的透支,对自然规律的违背,这一切所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过早地夭亡。
人生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毕竟不可能全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既然人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人体与自然界同步的生物节律和生物钟,所以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这个生物节律。但如今,人体生物节律却被破坏了,膳食规律也被打乱了,快餐饱餐、吸烟酗酒、运动减少、失眠增多,这一系列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是造成身心疾病的根源。所以,现代人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溃疡病、糖尿病、癌症也变得越来越多了。甚至,还有一些不可阻挡的趋势。
人的生物钟常有相对固定的节律,按照规律的生活作息,人体的生理代谢才会最平稳,并且耗能最少,最节约能量,心理生理才会处于最和谐的状态。相反,若是生活无规律,作息无秩序,体内代谢极易被扰乱,轻者有损健康,重者导致疾病,缩短寿命。
我们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作息规律。据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节律,最好不要随意变动。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什么时间该休息,最好不要打破这一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如果扰乱了这种生物钟节律,那么人的寿命就有可能缩短10%以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